陈恶禅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一百一十三章 孔子世家分南北,将北伐进行到底,陈恶禅,镇魂小说网),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孔子世家分南北
为什么哪怕是金国这种蛮夷都要封赏曲阜孔氏?</p>
不是因为孔氏还有什么往圣绝学,而是因为孔子与儒家是绑定的,只有尊崇孔子,才能让天下读书人相信,官家还会任用儒门士子来当官。</p>
尊崇孔子的一种重要方式就是封赏孔子的后人,也因此,孔氏不仅仅有衍圣公的公爵之位,还有曲阜县的县令一职。</p>
理论上来说,曲阜就是孔氏的封地。</p>
这件事棘手就在此地了,参照近代意大利人对梵蒂冈教廷有多么束手无策,就可以想象,曲阜孔氏是个什么地位了。</p>
想要收拾他们不是不成,而是对于大部分政治领袖来说不值当的,孔氏无非一家比较大的豪强罢了,再沾点世家的边沿,最多也就是祸害一县之地,根本不能成大患。</p>
天下读书人只是尊孔,又不是唯衍圣公马首是瞻,不可能跟着孔氏造反的。</p>
而若是一个处置不妥当,引起政局动荡,那可谓是得不偿失了。</p>
但是对于刘淮来说,不说正是儒学改革的关键时刻,单单为了山东一系列政策能实施下去,也得狠狠打压一下孔氏。</p>
度田、分地、授田等一系列政策,之所以能磕磕绊绊的一路实行下去,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自魏胜以下,无数人起了带头作用。</p>
魏胜与刘淮二人自不必说,何伯求带着沂州一群豪强投靠过来之后,也将原本聚集在他手中的庄园土地测量清楚,按照周边百姓户数进行了授田。</p>
再比如辛弃疾,辛氏的祖产在济南府四凤闸,此时已经光复。辛弃疾手中甚至还保留着前宋时所颁发的地契,但他根本没有去索要的意思。</p>
如果今日刘淮看在孔老夫子的面子上,给曲阜孔氏开口子,明日某个大将指着身上的伤疤,同样让刘淮网开一面,该如何是好?</p>
人人都这么干,法度还要不要了?</p>
仿佛也知道刘淮来者不善,在寒风中等待了数个时辰的孔拯与孔摠根本不敢回城,不多时已经是鼻涕满面,开始迎风流泪。</p>
别说,这么一来,这老哥俩真的如同喜迎王师,情不自禁,涕泗横流的模样。</p>
“我早就说过,莫要派人搅合,莫要派人搅合,你非不听,如今可好,起了祸事了,你说该怎么办?”</p>
等待到不耐烦的时候,当代的孔氏家主,衍圣公孔拯不由得低声埋怨起来。</p>
面对至亲兄长的指责,孔摠有些羞恼的说道:“孔端起那厮谁的招呼都没打,直接就走了,我有什么办法?难道你让我十二个时辰看着他不成?</p>
他再回来的时候,已经与那天平贼……军耿节度搭上了线,横在门口的强梁,难道咱们孔氏不应该服软吗?</p>
后来孔端起更是成了耿节度的谋主,咱们更得巴结着方才可以了。这些事阿兄你也知晓,怎么如今就全成我的错了呢?”</p>
孔拯哑口无言,只能恨恨跺脚,一瞬间不知道该恨谁。</p>
直到现在,老哥俩还以为刘淮是要因为孔端起的反叛之举,来亲自找孔府要说法。</p>
此番说不得得大出血了。</p>
“你说这刘大郎此时也是宋将了,如何行事还这么跋扈?”孔摠嘟囔了几句,随后眼中一亮:“阿兄,你说江南那一支,是不是就能搭上线了?山东此时皆是宋境,岂不是可以通过大宋来压制这些兵痞?”</p>
孔拯一瞪眼:“那到时候咱们北孔是衍圣公,还是南孔是衍圣公?我不争气,没有生出儿子来,衍圣公这个位置早晚是你的,这可是祖父忍辱负重得来的爵位,难道你就想这么轻易弃了?”</p>
孔摠抿着嘴不说话了。</p>
孔端友与孔端操兄弟俩在建炎年间是为了不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方才一支留在曲阜,一支随着赵构南渡的。</p>
究竟谁为主谁为次,终究还是得看北朝兴盛还是南朝强悍。</p>
如果金国能一统天下,那么北孔就是忍辱负重,留在北地行教化;南孔就是贪生怕死狼狈逃窜。</p>
如果宋国能收复中原,那么北孔就是认贼作父,为虎作伥;南孔就是坚贞不屈,护卫君王南渡。</p>
宋国肯定不会认金国所册封的北孔啊!若真的让南孔回到曲阜认祖归宗,到时候北孔全都得成旁支。</p>
刘淮所率的兵马,名义上是宋军,却大多数都是山东本地人,这也就给了孔拯辗转腾挪的空间。</p>
“来了来了!”有小厮狂奔而来,一路大声嚷嚷着:“有骑兵从西边来了!”</p>
孔摠长舒一口气:“来吧来吧,总该有这么一遭。”</p>
很快,百余汉军就已经疾驰而来,刘淮被甲骑护在中间,看着前方城楼上高高飘扬的‘漢’字大旗,不由得微微一愣。</p>
虽然知道曲阜孔氏有‘世修降表’的传统,但真的出现在自己面前的时候,还是令人有些绷不住。</p>
“臣孔拯(孔摠),拜见将军!”孔拯穿着祭祖的时候才穿的全套衍圣公礼服,带着一群人向刘淮恭敬行礼:“我等盼望将军,犹如枯禾以望甘露,如婴儿以望父母,如今山东光复,全赖将军,还请将军受我等一拜。”</p>
刘淮板着一张脸,看向了打头的孔拯:“你就是当代的衍圣公?”</p>
孔拯心中一突:“正是。”</p>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