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卷 第87章 北斗七星高,歌舒夜带刀!
子率以正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一卷 第87章 北斗七星高,歌舒夜带刀!,大唐:开局截胡杨玉环,子率以正,镇魂小说网),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也没什么特别的原因,就是单纯的读着提气.......</p>
说起来,四大边塞诗人,王昌龄,王之涣,高适,岑参如今都已成名已久。</p>
可怜他如今远离长安,却是未能得见这些盛唐大诗人的风采,可惜可叹!</p>
李琚站在关城前方,遥望着眼前雄伟的玉门关城。</p>
心里不禁为自己如今远离中原,不能与这些名人相见而感到惋惜。</p>
但同时,他也在心里暗暗提醒自己。</p>
提醒自己以后再抄诗词时,需得避开这些成名早的盛唐诗人的作品,以免装逼不成反遭人耻笑.......</p>
“进关!”</p>
怀揣着这样的心思,李琚大手一挥,招呼了众人一声,率先纵马而出,朝着关城下方的关门靠近。</p>
而随着关门越来越近,关城之下的场景,也彻底映入李琚眼帘。</p>
只见关城前方,早已清空了出入关门的商队与百姓。</p>
唯余一杆王字大旗,与数百名甲胄破旧,却斗志昂然,士气奔腾的唐军士卒在静静守候。</p>
显然,这群人正是得了李琚消息,早早出迎的河西节度使王倕与河西军将士。</p>
“吁!”</p>
及至关前,李琚率先勒住了马缰,命边令诚所持的天子旌节上前。</p>
而随着代表天子亲临的门旗、龙虎旌、竹节杖、麾枪、豹尾等旌节仪仗在关城前摆开阵势,关城之下的王字大旗也动了起来。</p>
先是帅旗移动,随后是数百名将士景从。</p>
及至旌节前方百步上下,帅旗止步,数百名将士也同时止步。</p>
随后军中驶出一人,骑马至天子旌节六十步前止步下马,复又步行至旌节前三十步。</p>
同时,数百唐军将士亦翻身下马,静待最前方那人的动作。</p>
“臣,河西节度经略使王倕,谒拜陛下,陛下万年!”</p>
王倕站在旌节前方,朝着旌节九十度鞠躬。</p>
他身后的数百名将士见状,也纷纷躬身行礼,口称谒拜陛下。</p>
至于为何是称陛下而不是圣人,就牵扯到了一个正式场合与日常称呼的问题。</p>
谒拜天子,属正式场合,自然不能再称圣人。</p>
这个时候,就到了边令诚表演的时候。</p>
他纵马走出,居高临下的望着王倕,声音尖细道:“起!”</p>
听见这声起,王倕与众将士立即起身,随后一边跳舞,一边再行十步。</p>
是的,跳舞,这也是大唐正式见礼的一环,官方名称叫做拜舞。</p>
这种行礼方式,大抵是起源于贞观时期的突厥舞王颉利可汗,后融合于朝会,成为了给皇帝行礼的一种特殊方式。</p>
众人需一边舞,一边前行十步后,再次谒拜。</p>
如此往复三次,才算谒拜完成。</p>
三次谒拜,三声起,王倕也率领众将士行至李琚前方十步。</p>
本来按照官方的记载,谒拜完成之后,还有最后一步,便是行礼者需上前亲吻皇帝的靴子以示臣服之意。</p>
但大唐终究是礼仪之邦,实在接受不了这蛮族礼仪,因此并未传承下来。</p>
所以三次谒拜结束,边令诚便命人撤去了旌节仪仗。</p>
“末将河西节度经略使王倕,见过庐江王殿下,见过边监军!”</p>
没了仪仗的掣肘,王倕忙快步上前,朝李琚和边令诚行礼。</p>
而面对一手控厄河西军政大权的王倕,两人也不敢怠慢,齐齐翻身下马,回礼道:“见过王节帅!”</p>
三人互相见礼,随意攀谈几句之后,也不在城外啰嗦,各自带人联袂入了关城。</p>
只是甫一进城,李琚便有些按捺不住了。</p>
他隐晦的目光不断在王倕与其身后将士身上来回扫视,妄图从中寻到哥舒翰的身影。</p>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