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牛爱吃肉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十一章 九月刊发!,我的时代1979!,老牛爱吃肉,镇魂小说网),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九月刊发!
下午一点半,长途汽车开始检票。</p>
车是老式的解放牌,绿漆掉了不少。</p>
许成军找到自己的座位,旁边是个戴眼镜的中年人,正翻着本《农业科技》杂志。</p>
“同志也是去合肥?”中年人推了推眼镜,镜片很厚。</p>
“嗯,转车去合肥。”</p>
许成军把包塞到座位底下,指尖触到冰凉的搪瓷缸,里面是早上剩的玉米糊糊,“您是?”</p>
这年代出门没手机,通行时间一般还比较长,人和人之间距离没那么远。</p>
大伙左近的都爱唠个嗑!</p>
“省农科院的,去开良种推广会。”</p>
中年人合上书,封面上“杂交水稻培育”几个字被磨得模糊。</p>
“您去过?”</p>
“75年蹲点过三个月。”</p>
中年人笑了,从帆布包掏出个牛皮纸包,印着“上海食品厂”的字样。</p>
“尝尝?孩子给带的,不要粮票。</p>
“不用,我带了干粮。”</p>
“拿着吧,”中年人把面包塞过来,“出门在外不容易。这面包不要粮票,就是贵点,五毛钱一个。”</p>
许成军捏着面包。</p>
这在这年头可真是稀罕玩意。</p>
面包很软,带着股奶香味。</p>
他想起知青点的伙食。</p>
顿顿红薯稀饭,偶尔改善伙食是玉米糊糊,白面馒头只有年节才能吃上两个。</p>
还是特么的是面包好吃!</p>
-</p>
车开了,窗外的景象慢慢往后退。</p>
路边的田埂上,有人在用牛耕地,也有人用新式步犁,吆喝声顺着风飘进车厢。</p>
中年人指着远处的一片稻田:“那是试种的杂交水稻,亩产比普通稻子高两百斤,就是种子金贵,一斤要一块二。”</p>
成军点点头,想起自己带的玉米饼。</p>
玉米一斤一毛三,还得要粮票。</p>
这世道,啥都有个贵贱。</p>
-</p>
傍晚时分,车到了蚌埠。</p>
汽车站比凤阳县城的气派多了,青砖红瓦,门口立着两根柱子,上面挂着“热烈欢迎各地旅客”的横幅。</p>
乘客们都下了车,去站台的水龙头接水,许成军也跟着去,刚拧开水龙头,就见旁边贴着张告示:</p>
“节约用水,每人限接一茶缸。”</p>
“蚌埠是大站,人多,水紧张。”中年人凑过来说,“你看那边,卖的矿泉水,一毛钱一瓶,不要票。”</p>
许成军顺着他指的方向看,果然有个小摊,摆着玻璃瓶的矿泉水,瓶身上印着“崂山”的字样。</p>
他摸了摸兜里的钱,不舍得!</p>
一毛钱的“崂山”比后世的依云逼格都高!</p>
就就着水龙头喝了两口凉水。</p>
站台上有个小卖部,柜台里摆着饼干、水果糖,还有罐头。</p>
许成军扫了眼价目表:水果糖一毛二一两,饼干五毛一包,午餐肉罐头两块五一罐(凭工业券)。</p>
站台上的广播喇叭突然响了,《新闻联播》的片头曲盖过了嘈杂声。</p>
播音员的声音带着股振奋:“……党中央决定,在深圳、珠海、汕头、厦门设置经济特区,鼓励引进外资……”</p>
周围的人都停下了手里的活,竖着耳朵听。</p>
卖冰棍的老太太忘了吆喝,捏着冰棒的手悬在半空;穿工装的年轻人互相递眼神,嘴里小声嘀咕:“经济特区……是啥?”</p>
许成军心里却翻起了浪。</p>
也算见证了一个历史时刻。</p>
回头能跟孙子说:我们当年那会...</p>
嘿!有面!</p>
几十年后,这些地方会变成黄金遍地的热土。</p>
-</p>
“许成军同志,有你的加急电报!”调度室的喇叭突然喊。</p>
许成军心里咯噔一下,赶紧往调度室跑。</p>
穿蓝制服的调度员翻了翻抽屉,抽出张皱巴巴的电报纸:“凤阳县刘清文同志(刘干事)发的,刚到。”</p>
电报纸写着:</p>
“《安徽》周明审毕,9月刊发。需改二处:1.‘分组试种’改‘仓底余粮试种;2.产量差归因‘仓漏受潮’。改后送周明。王副处长已知晓。”</p>
最后那句下面,画了个加粗的箭头。</p>
刘干事牛逼!</p>
许成军捏着电报,对着天狠狠地挥了下手。</p>
这些日子他嘴上说的轻松,但是心里着实也跟着着急。</p>
爽!</p>
省级刊物到手!</p>
-</p>
“同志,借个火?”</p>
许成军抬头,是个戴军帽的年轻人,裤腿上沾着机油。</p>
对方冲他手里的电报笑:“中稿了?看你乐的。”</p>
“算是吧。”他摸出火柴盒,递了过去。</p>
“那可太厉害了,《安徽》可了不得!”</p>
“给我来个签名?”年轻人笑嘻嘻的说。</p>
“我这还能签名?”许成军莞尔。</p>
“能上《安徽》的可不多!都是大作家哩!凭啥不能!”</p>
许成军推不过,拿出钢笔在年轻人的递过来的本子上写下了“许成军”三个大字。</p>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