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中小五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249章 义仓税,不见长安,家中小五,镇魂小说网),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张伟若有所思地看着煮粥的大锅,朝廷不给赈灾的调令,官仓就不能放粮,南郡户曹用这一点拒绝孟季裕的命令无可厚非,为何本地官府可以直接调用的义仓也不给放粮,这里面怕是有猫腻。

张伟又联想到黄华曾经跟他们介绍过的生意,心下便有了猜测,那义仓里怕不是早就被人搬空了,那户曹八成是在拖时间想办法弥补亏空。

要知道隋朝的义仓不同于其他朝代,自隋文帝杨坚时期起,义仓就不再是大户人家捐粮做善事的机构了,而是被收归官府管理,并且杨坚还丧心病狂般地收起了义仓税,理由是老百姓缺乏长远目光和同情心,从不往义仓里捐粮,改由官府强制征收以备不时之需。其实杨坚这话就说的相当扯淡,老百姓不往义仓捐粮是他们不想吗,而是家中根本就没有多余的粮食。隋朝的大索貌阅系统在清查人口和土地时非常高效,尤其杨坚还把官员的政绩和清查人口土地挂钩,极大地提升了各级官员的办事效率。

在升官发财的引诱下,不仅各地的人口和土地数据被清查了出来,连深山老林里的隐户都被官员们给挖了出来。若是仅此而已还则罢了,那群家伙还开始给数据注水,反正交税的时候找老百姓多收点就是了,他们吃不饱饭跟我飞黄腾达又有什么关系。

早在三国时期,司马懿就曾上书魏文帝曹丕,建议不应该严查户籍,反而应该宽容,允许政府和人民之间存在一定的模糊区域。作为当时优秀的政治家,司马懿道出了封建王朝的一个本质,为了财政,官府必须建立户籍制度让老百姓纳税,可为了不过度压榨百姓,户籍制度又必须存在一定的模糊性,使老百姓能逃避掉一部分的苛捐杂税。

这也成为历朝历代帝王所面临的一道难题,既不能让户籍和土地的统计太过混乱,导致政府收不上税,使得整个国家系统陷入混乱,又不能让数据过于明白,否则官吏征税时必然过度,造成民间经济的凋敝。

不幸的是,正史上的隋朝身体力行地证明了后者。隋朝的土地数据从隋文帝开皇九年的1944万顷到隋炀帝大业六年的5585万顷,短短21年间翻了近乎3倍,换算成今天的数据就是43.5亿亩。要知道中国耕地面积现在也不过才19.81亿亩,你要说农业社会的老百姓能干过工业时代的机器,估计打死你,你也是不会信的。

在这种丧心病狂地数据注水下,隋朝的百姓实际上是负担着本身好几倍的税收,而隋文帝杨坚的义仓税,也不过是在不堪重负的百姓身上又加了一道码。当这一切撘配上一套高效的征税系统,再遇上一位好大喜功的帝王时,很快就催生出了灾难性的后果。

隋炀帝看着府库里堆积如山的粮食和铜钱,感慨着国家强盛富庶的同时应该也在疑惑,为什么自己只是打了几次高句丽,上马了几个大工程,老百姓就闹腾着要造反呢?这些刁民,一点都不忠君爱国,必须要出重拳镇压!

隋炀帝不知道的是,他父子两代人从民间搜刮来的财富,最终便宜了那位公元七世纪的最强地表人类,成就了天可汗的赫赫威名。李世民后来之所以能打那么多神仙仗,究其根本是因为不需要考虑后勤问题,所需的粮草军械隋炀帝早就给他准备好了,从仓库里拿来用就行。不过凡事有得必有失,由于见识过隋朝的官吏在征税时是如何不做人,终唐一朝都未能查清人口和土地的数据,老百姓宁愿去世家门阀家中做奴婢,都不愿意重新回归官府的户籍,属实是被剥削出心理阴影了。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历史军事小说相关阅读More+

快穿:手握生子丹,男主为爱献身

顺翊

魂镜之镜

扛火箭的浣熊

失序之日:请叫我主祭大人!

渎山孟七

风起云随

闰水

轮回百世,你真当我是癞蛤蟆?

执笔墨丹青

人性即见如来

大道鸿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