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棹碧涛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161章 众将军大战匈奴 汉武帝任用酷吏,烘炉记,一棹碧涛,镇魂小说网),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词曰:
烽火边疆告急,匈奴肆虐狂行。诸将挥师齐上阵,浴血沙场战不停,守疆护汉庭。
武帝雄心壮志,欲平胡虏安宁。任用酷刑严律法,整顿朝纲治恶狞。江山保太平。
华夏历2578年,广袤的中原大地在武帝的统治下,国力昌盛,兵强马壮。然而,北方匈奴的侵扰始终如阴影般笼罩着边疆,威胁着百姓的安宁。
这一日,武帝在朝堂之上与诸位将领共商战事。武帝身姿挺拔,目光炯炯,透着坚毅与决心,他声音洪亮地说道:“翕侯赵信给单于出谋划策,常常认为汉军不能越过沙漠轻易停留,如今大规模调发士卒,势必能达成我们的愿望。”诸位将领皆神情肃穆,眼中燃烧着斗志。
为了此次大战,朝廷准备了十万匹粟马。这些骏马身姿矫健,嘶鸣声仿佛能穿透云霄。命令下达,大将军卫青、骠骑将军霍去病各自率领五万骑兵,即将踏上征程。不仅如此,私人带着驮运行装的马匹又有四万匹,而转运粮草物资的步兵跟在大军后面还有数十万人。此番出征,规模空前,大有不破匈奴终不还的气势。
在这众多将士之中,骠骑将军霍去病所统领的士兵,皆是敢于奋力作战深入敌阵的勇士。他们个个英姿飒爽,视死如归,身上的铠甲在阳光下闪耀着冷冽的光芒。
骠骑将军霍去病,这位年轻的军事天才,英姿勃发,眉宇间透着无畏的勇气和决胜的信心。他原本计划从定襄出兵,直捣单于所在。然而,战场上的情报瞬息万变。捕获的俘虏称单于在东边,于是军令更改,骠骑将军从代郡出兵,而大将军卫青则从定襄出兵。
在出征的队伍中,有一位老将,他便是郎中令李广。李广一生征战无数,战功赫赫,却始终未能获得与功绩相匹配的荣耀。此次大战,他多次主动请求出征,武帝因其年老,起初并未准许。但李广的执着与赤诚最终打动了武帝,让他担任前将军。
太仆公孙贺任左将军,主爵都尉赵食其任右将军,平阳侯曹襄任后将军,他们都归大将军卫青统领。卫青深知此次战役的重要性,也明白自己肩负着万千将士的生命和国家的期望。
与此同时,匈奴一方,赵信为单于精心谋划:“汉军已经越过沙漠,人马疲惫,匈奴可以坐等收捕俘虏了。”单于听后,哈哈大笑,对赵信的计策深信不疑。于是,他们把辎重全部运到遥远的北方,用精锐的部队在沙漠以北严阵以待。
大汉的边疆,狂风呼啸,旌旗猎猎作响。大将军卫青率领着浩浩荡荡的汉军,准备深入塞外,给予匈奴沉重的一击。
在营帐中,卫青从俘虏口中得知了单于居住的地方,他目光坚定,心中迅速筹谋着作战计划。随后,他亲自率领精锐部队准备直捣单于所在,而命令前将军李广和右将军的部队合并,从东路出击。
李广得知这一军令后,心中愤懑难平,立刻来到卫青的营帐前,请求面见大将军。得到应允后,他大步走进营帐,抱拳说道:“大将军,我的部队是前将军的部队,如今您却改令我从东路出兵。况且我李广从年轻时就与匈奴作战,历经无数次生死之战,如今才得到一次与单于对敌的机会,我愿做前锋,先和单于决一死战!”
卫青坐在案前,神色严肃,面对李广的慷慨陈词,他微微叹了口气,说道:“李将军,此乃军令,不可违抗。东路虽迂回绕远且水草稀少,但也是战略所需。”
李广瞪大了眼睛,声音提高了几分:“大将军,末将一生为大汉征战,如今这难得的战机,您怎能如此安排?”
卫青沉默片刻,缓缓说道:“李将军,本将军也是奉圣上之命行事。圣上曾告诫本将军,说您年老,命运不好,不要让您与单于对敌,恐怕不能实现俘获单于的愿望。”
李广听闻此言,身体微微颤抖,脸上满是难以置信与悲愤:“大将军,我李广身经百战,何惧生死!难道就因为这所谓的命运之说,便要剥夺我与单于交锋的机会?”
此时的卫青心中也有苦衷,他一方面要执行武帝的旨意,另一方面,公孙敖刚刚失去侯爵,他也想让公孙敖和自己一起与单于对敌立功,以便恢复其爵位。但这些话,他无法对李广明言,只能说道:“李将军,军令如山,还望您以大局为重,速速整军从东路出发。”
李广怒视着卫青,眼中似有火焰燃烧。但他知道,再多的争辩也无法改变眼前的局面。最终,他咬了咬牙,转身大步走出营帐,只留下一句:“末将遵命!”
回到自己的营地,李广的脸色阴沉得可怕。他的亲信将领们围了上来,纷纷询问情况。李广猛地一挥衣袖,大声说道:“大将军不让我们从正面与单于作战,要我们从东路迂回!”
众将听后,皆是愤愤不平。但军令不可违,他们只能开始准备从东路出发。
李广望着士气低落的将士们,心中的怒火燃烧得更旺。他想起自己多年来为大汉出生入死,身上的伤疤见证了无数次的战斗,如今却受到如此不公的对待,怎能不让他心寒?
“出发!”李广一声令下,带着满腔的愤怒和不甘,率领部队踏上了东路的征程。
广袤无垠的沙漠,在烈日的炙烤下,热浪滚滚,仿佛连空气都在燃烧。大将军卫青率领着汉军,出塞一千多里,一路风尘仆仆。
远远望去,前方的沙漠尽头,单于的军队严阵以待,旌旗猎猎。卫青神色凝重,目光坚定,他深知这将是一场恶战。只见他果断下令,让武刚车迅速环绕成阵营,以作防御。紧接着,五千名英勇的骑兵如离弦之箭,向着匈奴军呼啸而去。匈奴方面也不甘示弱,大约一万名骑兵迎头而上,双方瞬间陷入了激烈的厮杀。
战场上,喊杀声震天,刀光剑影交错。马蹄扬起的沙尘遮天蔽日,仿佛要将整个世界都吞噬。
恰巧此时,太阳渐渐西沉,如血的残阳给这残酷的战场染上了一层悲壮的色彩。突然间,狂风骤起,沙石漫天飞舞,扑面而来,打得人脸颊生疼。狂风呼啸中,汉军和匈奴军相互都难以看清对方,战斗陷入了一片混乱。
卫青在狂风中屹立不倒,他敏锐地察觉到局势的变化。果断地增派左右两翼的军队,试图包抄单于。
单于骑在战马上,望着汹涌而来的汉军,心中暗自估量。他看到汉军人数众多,且兵马强劲,士气高昂,心知自己此番作战难以取胜。于是,他当机立断,乘坐六匹骡子拉的车,带着几百名精壮骑兵,不顾一切地径直冲破汉军的包围,向西北方向奔逃而去。
天色渐渐黑了下来,狂风依旧肆虐。但汉军和匈奴军的战士们仍在拼死搏杀,他们的身影在昏暗的光线中若隐若现。双方都已杀红了眼,每一次挥刀,每一次冲锋,都带着无尽的勇气和决心。
汉军左校尉在混战中,好不容易捉到了一名匈奴俘虏。从俘虏口中得知,单于在天还没黑时就已逃走。卫青听闻,毫不犹豫地派出轻骑兵,趁着夜色连夜追击。大将军的主力军队也紧随其后,马蹄声在寂静的黑夜中显得格外急促。
然而,匈奴的军队早已四散逃走,在这茫茫沙漠中,要追寻单于的踪迹谈何容易。
黎明的曙光撕破了黑暗,汉军已经行进了二百多里,却依旧没有追到单于。但这场战斗,汉军大获全胜,俘获和斩杀敌军一万九千多人。
疲惫不堪的汉军,终于到达了窴颜山的赵信城。这座曾经是匈奴重要据点的城池,如今已落入汉军之手。汉军在城中缴获了匈奴积存的大量粮食,得以补充给养。士兵们欢呼雀跃,这是他们胜利的果实。
卫青下令,军队在城中停留一天。士兵们尽情享用着缴获的粮食,恢复着连日征战带来的疲惫。一天后,为了防止匈奴再次利用这些粮食,卫青决定把城中剩余的粮食全部烧掉。
熊熊大火燃烧起来,照亮了汉军坚毅的脸庞。他们望着那冲天的火光,心中充满了自豪和骄傲。
漠北的狂风吹过,似乎在诉说着这场惊心动魄的战役,传颂着汉军的英勇无畏。
残阳如血,映照在广袤无垠的沙漠之上,狂风呼啸,卷起漫天的黄沙。前将军李广和右将军赵食其的军队在这片荒芜之地艰难地前行着,他们的脸庞被风沙侵蚀,写满了疲惫与迷茫。
“将军,这路似乎越走越不对,我们怕是迷失了方向。”一名副将忧心忡忡地说道。
李广眉头紧皱,望着四周茫茫的沙海,心中涌起一股不祥的预感。此次出征,本是怀着满腔的热血与豪情,渴望与单于一决高下,立下赫赫战功,可如今迷失道路,落在大将军卫青之后,未能赶上与单于交战,这让他倍感愧疚与失落。
“再仔细找找方向,不可慌乱!”李广强自镇定,大声喝道。
然而,命运似乎在这一刻对他们开了一个残酷的玩笑。无论他们如何努力探寻,始终无法找到正确的道路,只能在这片沙漠中盲目地徘徊。
另一边,大将军卫青率领着主力部队凯旋而归。当他们经过沙漠以南时,才终于发现了李广和赵食其的军队。卫青的脸色阴沉,他深知此次战役因为李、赵二位将军的迷路而未能取得更辉煌的战果。
“长史,去责问李广、赵食其迷路的情况,务必弄清楚究竟是怎么回事!”卫青下令道。
长史领命而去,很快便来到了李广的面前。
“李将军,大将军命我前来询问迷路之事,此次失误,你等该当何罪?”长史语气严厉。
李广望着长史,神色坦然:“校尉们没有罪,是我自己迷失了道路,我现在亲自到大将军幕府去受审。”
长史微微一愣,他没想到李广会如此干脆地承担责任。
回到军中,李广望着跟随着自己多年的部下们,眼中满是愧疚与不舍。
“兄弟们,此次是我李广对不起大家,让大家错失了与单于交战的机会。”李广声音低沉而沙哑。
“将军,这怎能怪您!这是意外,是天意啊!”部下们纷纷喊道。
李广长叹一声:“我从年轻时就与匈奴作战,大小战斗经历了七十多次,如今有幸跟随大将军出征同单于军队交战,可是大将军又调我的部队去走迂回绕远的路,以致迷路,这难道不是天意吗!况且我已六十多岁了,终究不能再去面对那些刀笔小吏!”
说罢,李广拔出腰间的佩剑,就要自刎。
“将军!不可啊!”部下们惊呼着冲上前去,想要阻止。
但一切都已经太晚了,锋利的剑刃划过李广的脖颈,鲜血喷涌而出,染红了这片荒凉的沙地。一代名将,就此陨落。
部下们抱着李广的尸体,悲痛欲绝,哭声在沙漠中回荡,久久不散。
回想李广的一生,他为人廉洁,得到赏赐就分给他的部下,饮食与士兵们一起共享。他做了四十多年二千石官,家中没有多余的财物。
在战场上,他手臂像猿猴一样灵活,善于射箭,如果预料射不中目标,就不发射。他统领军队,在缺粮断水的地方,发现了水,士兵没有全部喝过,李广就不靠近水;士兵没有全都吃上饭,李广就一口不尝。士兵们因此都乐意被他任用,愿意跟随他出生入死。
曾经,在一次战斗中,敌军兵力数倍于己。李广毫不畏惧,身先士卒,带领着士兵们奋勇杀敌。只见他弯弓搭箭,箭无虚发,每一支箭都能准确地射倒一名敌人。士兵们在他的鼓舞下,士气大振,个个如猛虎下山,最终击退了敌军。
还有一次,在寒冬腊月,军队被困在山中,缺衣少食。李广与士兵们同甘共苦,一起寻找食物和水源。他用自己的智慧和勇气,带领大家度过了一个又一个难关。
然而,如今这位英雄却以这样悲壮的方式结束了自己的一生,怎能不让人痛心疾首。
辽阔的漠北,狂风呼啸,黄沙漫天。李广将军的离世,让整个汉军营地沉浸在一片悲痛之中。
那天,军中的气氛压抑得让人窒息。李广,这位一生征战、威名赫赫的将军,最终还是倒在了战场上。他的离去,仿佛带走了汉军的一部分灵魂。全军上下,士兵们的泪水在风沙中肆意流淌,那哭声,是对英雄的追思,是对失去的痛惜。
消息传出,不仅是军中,就连远方的百姓,无论相识与否,无论白发苍苍的老者还是朝气蓬勃的青年,都为李广的死而落泪。他的名字,早已深深刻在了人们的心中,他的英勇事迹,成为了百姓口中传颂的传奇。
而在另一边,右将军赵食其却陷入了绝境。他因作战失误,单独被交给了执法官吏,论罪当死。然而,他最终选择出钱赎罪,从此降为平民,结束了他曾经辉煌的军旅生涯。
匈奴的营帐中,也是一片混乱。单于在与汉军的激战中逃跑,他的部队在慌乱中常常与汉军混杂在一起,盲目地跟随单于奔逃。单于在这混乱中,与自己的大部队失去了联系,长时间未能会合。
在这混乱的局势下,右谷蠡王以为单于已死,野心勃勃的他竟然自立为单于。一时间,匈奴内部人心惶惶,权力的争斗在暗中涌动。然而,十多天后,当单于重新找到了他的部众,右谷蠡王的美梦瞬间破碎,他不得不去掉了单于的称号,匈奴内部的这场风波才暂时平息。
在汉军这边,骠骑将军霍去病率领着他的精锐骑兵,踏上了征程。他的骑兵和辎重与大将军卫青的规模相等,但他没有副将。不过,这并没有影响他的决心和勇气,他毅然把李敢等人全都任命为大校,充当副将。
从代郡、右北平出兵两千多里,他们穿越大沙漠,一路上经历了无数艰难险阻。狂风、沙暴、缺水,都没有阻挡他们前进的步伐。终于,他们遇上了匈奴左方的军队。
那是一场惊心动魄的战斗。霍去病身先士卒,挥舞着长枪,冲入敌阵。他的士兵们受到鼓舞,个个勇猛无畏,喊杀声震彻云霄。在激烈的交锋中,汉军展现出了强大的战斗力,匈奴军队渐渐溃败。
他们俘获了屯头王、韩王等三人,以及将军、相国、当户、都尉八十三人。这是一场辉煌的胜利,霍去病的名字在漠北的上空回荡。
胜利的喜悦并没有让霍去病停下脚步,他率领着部队继续前行。在狼居胥山,他举行了庄严的祭祀天神仪式;在姑衍山,祭祀地神。他站在山巅,望着这片被征服的土地,心中充满了豪情壮志。
此次战役,汉军共俘获七万零四百四十三人。这个数字,是对霍去病和他的将士们英勇作战的最好证明。
当捷报传到长安,汉武帝龙颜大悦。他下令增加霍去病五千八百户的封邑,以表彰他的赫赫战功。霍去病的部将右北平太守路博德等四人也被封为列侯,跟随霍去病有功的从票侯赵破奴等二人增加封邑,校尉李敢被封为关内侯,并得到食邑。军中的军官和士卒升官和受赏赐的不计其数。
然而,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大将军卫青。他在这次战役中虽然也有功劳,但没有得到加封,他军中的军官和士卒也都没有被封侯。这让卫青的军中弥漫着一丝失落和不解。
但卫青深知,战争的胜负不仅仅取决于封赏,更重要的是为了国家的安宁和百姓的幸福。他没有丝毫的怨言,依然默默地整顿军队,准备迎接下一次的战斗。
西北边塞,狂风呼啸,旌旗猎猎。汉军的营帐连绵成片,透出一股威严与肃杀之气。十四万匹战马嘶鸣,卫青与霍去病率领着大军即将出塞,抗击匈奴。
边塞的官吏们忙碌地查点着官马与私马,那密密麻麻的马蹄声仿佛是大地的心跳。十四万匹骏马,承载着大汉的期望与荣耀,奔赴那未知的战场。
战争的硝烟弥漫,金戈铁马,喊杀声震破苍穹。卫青的沉稳指挥,霍去病的勇猛冲锋,汉军将士们浴血奋战,与匈奴展开了一场场惊心动魄的较量。然而,战争的残酷远超想象,当战火平息,汉军疲惫地踏上归程时,回到塞内的马匹竟不足三万匹。
长安城中,汉武帝刘彻坐在朝堂之上,面色凝重。为了应对日后的战事,他决定增设大司马一职,令大将军卫青和骠骑将军霍去病同为大司马,并明确规定骠骑将军的官阶和俸禄与大将军相等。
此令一出,朝堂上下一片哗然。但在那金殿深处,卫青却只是微微叹了口气,他深知这是帝王的权谋之术,也是对霍去病赫赫战功的赏赐。曾经,他卫青是大汉的军中之魂,七战七捷,收复河朔、河套地区,立下不世之功。可如今,随着霍去病的崛起,他的权势日渐衰落。
那些曾经围绕在卫青身边的旧友和门客,见风使舵,纷纷离开他去侍奉霍去病。在他们眼中,霍去病年轻有为,战功卓着,跟着他能有更多的荣华富贵。然而,在这众多趋炎附势之人中,有一人却始终坚守着自己的原则,那便是任安。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