沧海不笑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598章 笔墨问沧桑,红楼之扶摇河山,沧海不笑,镇魂小说网),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笔墨问沧桑

神京,贡院。</p>

举着考牌的小吏,在贾琮面前走过,他就已将三篇四书文、四篇五经文记住八九成,然后奋笔疾录在稿纸上。</p>

等那举牌小吏返回,再次经过贾琮面前,他就将七篇考题完整记全,然后将笔录少许疏漏之处,一一补全。</p>

当初院试和乡试之时,首场的书经之题,经常出现从四书五经中截句搭题。</p>

虽显得謷牙诘屈,歧义丛生,用意是考核学子对书经的精熟程度,以及文辞应变能力。</p>

但是,科举进入会试阶段,凡能入春闱的举子,无不是读书人中才赋出众者。</p>

这些人无不是精读书经,烂熟圣贤之言,再用院试、乡试时的截句搭题之法,考验这等入试举子,未免有些太过浅陋。</p>

因此,会试出题讲究化繁为简,再归本源,更多是从书经之中截取整句,作为时文考题。</p>

因这些书经整句,已经历代先贤无数注释解说,以此为题,想要立据阐述,寻常难越藩篱。</p>

应考举子面对此类考题,想要立论新颖,别出心抒,高于众人。</p>

没有宏妙的眼界见识,文气纵横的神鬼之笔,是绝对难以做到的。</p>

因此,往往这类大巧若拙的考题,更能考较和甄别应试举子的才情高低,并由此评等出合格的上榜举子。</p>

会试首场比试的首道考题: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临大节而不可夺也。君子人与?君子人也。</p>

正是从书经截取整句为题的会试考题,题目的题干出自《论语》泰伯篇。</p>

而这一段话,自古以来不知被多少文人雅士,自比其志,自勉其心,多少有些用滥了。</p>

用这一整句作为考题,很容易就写成陈词滥调,平平无奇,想要据此著奇峭新声之文,并不是一件容易之事。</p>

本年会试考生达三千余人,一场会试分为九日,又分为三场,对于主考官和同考官来说,考后阅卷的任务十分繁重。</p>

会试首场的书经时文,虽是春闱科举的根基之试,但历来为应试举子所重。</p>

因为,如果连书经时文都不过关,后面两场的论判、策问考得再好,也会被考官黜落。</p>

因此,每个应试举子,对首场书经时文都不敢掉以轻心,而首场首道题更是重中之重。</p>

因为它最先受到阅卷官关注,决定主考官对考生才学高低,最初的印象和认知。。</p>

如果书经首题都写得稀烂,或者平平无奇,应试举子想要登上的志同道合,是最有可能成为相互同盟的群体。</p>

这是儒教道统平治天下的基本准则,也是文官群体结党合势的隐形手段。</p>

……</p>

像柳静庵这样扛鼎天下的大儒宗师,和那些只知皓首穷经的庸师相比。</p>

前者不仅传授书本之义,更传授书外之学,人心术法。</p>

贾琮得柳静庵多年倾心教导,被他视为晚年的衣钵传人。</p>

加上贾琮本就是累世之人,心思眼界有常人没有的前瞻性,对柳静庵所授更容易触类旁通,所学所得,愈发能青出于蓝。</p>

正是出于主考官和考题的特殊联系,在贾琮春闱入试之前,柳静庵曾对自己少年弟子,详细剖析春闱三大主考的秉性来历。</p>

这三位春闱主考,虽年资和柳静庵都相差很远,但是柳静庵致仕之前,这几人都已在官场崭露头角。</p>

柳静庵虽然退出官场十几年,但人脉根底深厚,通过日常来往的官场故旧同僚,自然对这几人都知之甚深。</p>

内阁大学王士伦,少年成名,城府深沉,深通以曲求直,通晓进退有据,才能这等年纪便位极人臣。</p>

礼部尚书陈墨,资历精深,圆滑通透,常常能临危步险,还能明哲保身,是官场上有名的不倒翁。</p>

黄宏沧因中途退出主考之位,所以不在贾琮的推测之中。</p>

户部户部侍郎徐亮雄,因是临时接替主考官之位,完全意料,所以柳静庵并没有对贾琮剖析此人。</p>

但是贾琮日常也听过徐亮雄一些传闻,说此人当年虽和一甲失之交臂,但也是天下闻名的俊才,自视颇高……</p>

他们这几人,哪个心怀君子之念,深思大义之道,推演托孤之想……</p>

贾琮手持黛玉所赠的紫毫湖笔,在稿纸上随意写画,梳理思绪。</p>

他用的这支紫毫湖笔,经过黛玉亲手润锋,以姑娘家柔劲手力,书写过百字磨砺,笔力柔中带韧,书写十分流畅。</p>

随着稿纸上笔墨点画,文辞流动,他突然想到,自己生在世勋富贵豪门,却长于微寒窘困之境。</p>

仔细想来,其实有不少疑窦之处。</p>

这些年能够起势翻身,难借外力,归根结柢,靠的是书经举业,一时思绪微微翻涌,胸中渐生出慷慨之气……</p>

……</p>

伯爵府,黛玉院。</p>

黛玉也是大早起来,她估摸眼下时辰,贡院里面必定已经开考。</p>

她相信以贾琮的解元之身,出色的文采课业,春闱及第并不在话下。</p>

只是他一去九日,这府邸少了他,就显得异常空落,让黛玉有些坐立不安,在自己院里呆得实在气闷。</p>

便带了紫鹃去了贾琮院子走动,其实他今天都不在家,不过是过去闲逛罢了。</p>

等到进了贾琮院子,发现里外都静悄悄的,和往常十分不同。</p>

院子里的姑娘丫鬟一个不少,全部都在家,连五儿今日都没去西府理事。</p>

芷芍在贾琮房里整床帐衣物,五儿在堂屋百无聊赖,看着晴雯做针线。</p>

英莲在贾琮的书房中,趴在书案上似睡非睡。</p>

龄官也躲在房中没出门,连平时一向乱跑的豆官,今日也不见她出来闹腾。</p>

黛玉进了院子,便往贾琮的书房而去,心中却是想着,往日这个时候,他可都是在书房专心读书。</p>

等到她进了书房,趴在书案上颇为无聊的英莲,听到门口的脚步声,一双美眸略有些呆萌的看去,见是黛玉便起身迎上。</p>

问道:“林姑娘,怎么今天也来了?”</p>

黛玉说道:“今日无趣,不想在自己院子呆着,就出来逛逛。”</p>

她见这间书房被整理的洁净如新,没有了贾琮以往读书之时,整案书籍堆放的臃肿杂乱。</p>

黛玉心中轻笑,自己这三哥哥虽满腹才情,骨子里却是经世致用的性子,如果不是为了科举,他才不会每日埋头经卷。</p>

他对此次春闱志在必得,信心满满,所以入场之前,就早早收拾了书房,一副只待榜上题名,从此自在逍遥的做派。</p>

黛玉随意浏览书房,目光不知不觉,落在墙上悬挂的那张古琴。</p>

英莲随着她的目光,也看到墙上悬挂的古琴,她知道这琴是少爷的宝贝,平常只让芷芍和自己抚尘保养,其他人都不敢碰的。</p>

英莲笑道:“姑娘每次进书法,都和三爷弹这古琴为乐,今日三爷不在,姑娘不如也抚一曲来听?”</p>

黛玉微笑道:“也好。”</p>

英莲从墙上小心取下古琴,端正摆在书案上,她想到少爷平时最喜欢点清魂香。</p>

乖巧的从书架上取了一根,点了插在书案的小香炉上。</p>

黛玉手抚琴弦,突然想起当日她和贾琮的意外发现,这具古琴的琴底刻有奇怪的词句,且被人用胭脂封堵,作为掩盖。</p>

古琴的器型和造艺也十分精美,黛玉翻阅相关古籍,确定这是具珍贵的唐代古琴。</p>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玄幻魔法小说相关阅读More+

锦堂玉谋

慕七七318

霍格沃茨从窃取权柄开始

馋馋绵绵

穿越之我在末日美利坚当军阀

袅人

魅妖诱惑,被疯批大佬们强制爱了

冰心芸芸

离婚那天摊牌了:我是上市公司老总!

云烟一方

重回八零:东北猎户的救赎之路

迷人的小祖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