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月墨海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34章 游子归乡,嘉庆变法:数据治国,古月墨海,镇魂小说网),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速将《土法制盐图》抄录分送两淮盐运司。”阮元指着《天工开物》内页,对幕僚道,“当年宋应星若知其书在南洋传抄,必欣慰于‘技艺无国界’。”他忽然瞥见巴洛正用鹅毛笔临摹《九章算术》插图,笔尖在算筹图上停顿——这些在海外侨胞中流传的典籍,此刻正成为中英文化交流的暗线。
半月后,八箱典籍由驿递送往京城,其余四箱暂存广州“粤秀书院”,供侨商子弟与当地士子共读。陈维楫带着《活字印书法》抄本拜访书院山长,见诸生正以木活字印制《海国图志》,墨香中混着岭南佳木的气息,忽然想起父亲在马六甲的叮嘱:“典籍归乡,重在活用。”
京城养心殿内,嘉庆帝翻阅着《献书目录》,目光停在“《农政全书》爪哇抄本,附橡胶树种植法”上。自推行数据治世以来,他正为江南棉荒发愁,而橡胶树的种植笔记,恰能填补《农政全书》的缺漏。当看到“《武备志》暹罗残卷,记佛郎机炮改良术”时,他忽然命人传旨:“着江南制造局匠人研习,勿使夷技专美于前。”
这些散佚海外的典籍抄本,就这样通过侨商与英使的微妙合作,跨越重洋回到故土。它们有的藏入皇家内府,成为技术改良的参考;有的流入书院,成为士子们了解海外的窗口;更有甚者,被侨商子弟带回闽粤,在泉州、广州的作坊里,让《鲁班经》的榫卯术与西洋机械学悄然碰撞。
嘉庆十四年春,陈嘉言收到从广州寄来的信笺,内附《土法制盐图》的石印副本,落款是两淮盐运使卢见曾:“南洋晒盐法已试用于淮北盐场,产盐量增两成。”老人望着信笺上的算筹图示,想起马六甲会馆的楹联“算筹量尽人间税,典籍藏得天下心”,忽然老泪纵横——那些曾被视为“奇技淫巧”的典籍,终究在故土生根,成为嘉庆朝改革的隐秘助力。
当季风再次吹过马六甲海峡,陈维楫的船队正载着新的典籍启程:这次不是向外收集,而是将广州书院印制的《天工开物》改良版送往南洋,扉页多了阮元的题跋:“技不分中外,籍不论古今,存之护之,方为文明大道。”在海浪声中,中西方的智慧正以典籍为舟,在历史的长河里相向而行,续写着文明回流的传奇。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