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其酱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312章 走资还是走社?(1),明1914,与其酱,镇魂小说网),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历史只会记住那些名人的名字,而忘记那些名人背后的人名。应天府,所有帝国的子民都知道:帝国正在一场世界战争中。他们的骨子里埋着打回去北边中原,收复失地的决心,那是延续了两百年的执念,是所有人的共识,任何在这个时候提出和平的家伙都会被打上“卖国”的标签。
他们错了吗?
既是正确的,又是错误的。
它就像一张放在放大镜下的白纸,资本就像是那个放大镜,放大镜只是利用了阳光来点燃这张白纸,而不是放大镜本身在燃烧。点燃这张白纸的是阳光,而那些腰缠万贯的资本家们,做的不过是举起放大镜,将它对准了皇帝和天下臣民心头最炽热的那束光——“还我河山”。
同样的事发生在法兰西、德意志、俄罗斯......即便是后世的百年以后,依然会有更加抽象的“民权主义”,这与资本无关,只要人还是成群体存在的,那么就一定会用来衍生出这样团结大多数人抵御外人的思想。在18、19、20世纪它的名字叫做民族主义,而在21世纪它的名字叫做“身份政治”,一个包装得更精美,也更虚伪的牢笼。
不过这都是后话了。
当然很多时候,帝国的报刊不能简单地将所有战役都划分为胜利——因为民众会意识到如果一直在胜利的话,现在的他们应该早就结束战争了才是。所以帝国的报刊总是将失败描绘为“战略性保留实力”。将胜利描绘为“距离收复中原又近了一步”。
这是何等的讽刺与可笑。
郑清璿当然知道这些事,但他能够让民众知道所有的战报吗?从宪法的角度上看,民众确实有知道一切的权利,但帝国通常只会让民众看到帝国愿意让他们看到的。
英国人还是被挡在德国人的防线外这点让郑清璿松了口气,他总是害怕英法在德军西线发动的任何一次战役都会演变为原本历史线上的“亚眠战役”,进而导致英法进驻鲁尔工业区。一旦战争发展为那样,即便德国拿下了十个苏伊士运河也将无力回天。
同盟国的失败将成为板上钉钉。
这是郑清璿不想看到的。
军队在议会和内阁的高压下放弃了速进,第三集团军被迫在娘子关的清军投降后停止了进驻华北平原,进而自北向南包抄黄河以北的清军主力,以及向北和奉天方向的朝鲜方面军收复京师。虽然戚云川本人不支持郑清璿的做法,但是他也不得不承认很多时候郑清璿的想法正确的。
就例如上个月的奉天战役,如果不是郑清璿派太子和太子妃去前线动摇清军军心,奉天可能到现在还没有拿下,即便奉天城内的清军都将被饿死在城里,他们还是会选择和大明战斗到最后一刻。
太子和太子妃这一招险棋,是他郑清璿走的。他将帝国储君和未来的皇后当成了攻心战的棋子,押上了整个皇室的尊严,也押上了自己的项上人头。
赢了自然是满堂喝彩,输了那便是万劫不复。
现在的郑清璿想来,那时候的自己就像个赌徒将自己能赌上的一切全都押上了赌桌,不过好在他赌赢了。永玉,这个满清的格格对于大多数满人来说他们还是认的。
就像是多年前朱仲渊和自己说的那样——人心不可信。这么多年以来郑清璿一直在思考这个既是大明皇帝也是自己老岳父的话到底是什么意思,现在他想他想明白了。朱仲渊的深层意思为要将权利装进制度的笼子里,要用绝对的法律来规范住“独裁者”的任何做法。
然而,这个想法是何等的天真又可笑。
他郑清璿自己,不就是那个最大的“独裁者”吗?他自己就在笼子外跳舞,甚至亲手打造了无数个给别人钻进去的笼子,现在他说要把权利装进制度的笼子里。
“baba...”
在摇篮中的郑明熙朝着郑清璿伸出小手,似乎是想要自己的爸爸抱抱。
他听到那稚嫩的呼唤,心中最柔软的一处仿佛被轻轻触碰了一下。他放下心中那些宏大而冰冷的构想,走到摇篮边,小心翼翼地将郑明熙抱了起来。婴儿柔软的身体和温热的体温透过衬衣传递过来,带着一股淡淡的奶香。这是一种与权力和战争截然不同的触感,真实得让他几乎要卸下所有的防备。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