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路逆风的80后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2章 李密献策瓦岗强,中国野史大甩卖,一路逆风的80后,镇魂小说网),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大业九年(公元613年)的某个黄昏,隋炀帝杨广的龙舟正巡游在涿郡运河上,船头的鎏金铜龙在夕阳下闪着冷光。而在百里之外的官道上,一个头戴毡帽的年轻人正策马狂奔,腰间佩刀随着马蹄颠簸,刀鞘上刻着的「蒲山公」三个字已被磨得模糊——这人正是李密,此时他刚从杨玄感兵败的乱军中逃出,身后是隋军遍野的缉捕令。谁也想不到,这个被朝廷画影图形的钦犯,日后会成为搅动中原局势的「魏公」,甚至在长安的宫墙上,留下「罄南山之竹,书罪未穷」的讨隋檄文。

一、牛角挂书:贵族公子的反骨

李密的家世,用现在的话说就是「顶配官N代」。曾祖父李弼是西魏八大柱国之一,父亲李宽官至隋朝上柱国。这样的出身,让他年轻时就得以入宫当值,成了隋炀帝仪仗队的亲卫。《隋书》记载,有次杨广在仪仗中瞥见李密,突然停步对左右说:「那个黑面少年眼神太尖锐,别让他在朕跟前伺候了。」就这一句话,李密丢了铁饭碗。

被踢出皇宫的李密并未消沉,反而干了件流传千古的事——他骑牛读书。据《新唐书》记载,他常把《汉书》卷在牛角上,一手牵缰绳,一手翻书页。越国公杨素在路上撞见这场景,好奇追问:「何书生勤如此?」李密答:「读项羽传耳。」杨素大为欣赏,回家就对儿子杨玄感说:「李密见识气度,非尔等所及。」这段「牛角挂书」的典故,后来成了励志教科书,但很少有人注意到,李密读的《项羽传》,暗藏着他对现实的不满——项羽推翻暴秦,不正像他想推翻隋朝吗?

大业九年,杨玄感在黎阳起兵反隋,第一个想到的就是李密。当时李密献上三策:「上策袭涿郡,断炀帝退路;中策取长安,控天下枢纽;下策攻洛阳,引隋军主力。」他特意强调:「今百官家眷皆在洛阳,攻洛阳必引隋军死战,此下策也。」可惜杨玄感拍着大腿说:「君之下策,乃我之上策!」坚持攻打洛阳,结果被隋军主力围歼。兵败时,杨玄感对李密说:「悔不听君言!」遂自刎而死。李密乔装成难民,一路颠沛流离,最终逃向了河南瓦岗寨——那里,有个叫翟让的草莽英雄,正等着他的「王佐之才」。

二、瓦岗初啼:从阶下囚到座上宾

瓦岗寨位于今河南滑县,因地势险要成了流民聚集之地。翟让本是东郡法曹,因犯法被判死刑,狱吏黄君汉佩服他胆识,偷偷放了他:「翟法司有霸王之相,怎能死在监狱里?」翟让逃到瓦岗后,带着徐世积(ji)、单雄信等兄弟啸聚山林,起初只是打家劫舍,直到李密到来。

《旧唐书》记载,李密刚到瓦岗时,翟让的部下怀疑他是隋军奸细,把他绑在树上准备处死。李密面不改色,朝着翟让大喊:「足下聚义兵,难道只是为了抢劫?若想成就大业,就该听我一言!」翟让见状,亲自为他松绑。李密坐下就分析时局:「如今杨广三征高句丽,百姓流离失所,关东饥荒遍野。昔楚霸王起于江东,汉高帝兴于沛泽,足下以瓦岗之险,率精锐之众,开仓放粮赈济灾民,何愁天下不归心?」这番话直击翟让痛点——他虽为盗魁,却一直苦于师出无名。

李密的「画饼」很快见效。大业十二年(公元616年),他献策奇袭荥阳周边县城,缴获大批粮草。隋朝派名将张须陀率军镇压。这张须陀是隋军的「救火队长」,此前在山东连败王薄、孙宣雅等起义军,号称「所到之处,贼皆溃散」。翟让听说张须陀来了,吓得想跑路,李密却胸有成竹:「张须陀有勇无谋,且士卒骄横,可一战擒之。」

他设下的埋伏堪称经典:让翟让率主力正面迎战,佯装败退;自己则带数千精兵埋伏在大海寺(今河南荥阳东北)周边的芦苇荡中。张须陀果然轻敌追击,等隋军进入埋伏圈,李密一声令下,伏兵四起。《资治通鉴》记载,当时「密发伏掩之,须陀众溃」,张须陀虽连杀数人,却被瓦岗军层层包围,最终长叹:「兵败如此,何面见天子乎!」自刎而死。此战后,瓦岗军声威大震,李密也从「阶下囚」变成了「李长史」,拥有了自己的亲兵队伍。

三、洛口惊雷:三十万饥民的选择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历史军事小说相关阅读More+

逆势乘风,侠破乾坤

南极神州的简野

老爸二婚,天降五个绝美姐姐

许三岁

末世来临我开摆!娃越内卷我越强

小桃花

转职资本家,开局校花成为我牛马

我不吃糖

【穿书】穿越次元的救赎

忘川河畔的兔子

洪荒:反骨说明书

瑶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