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杉矶的曼玲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76章,洛杉矶的曼玲的新书,洛杉矶的曼玲,镇魂小说网),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打完仗,陈汤和甘延寿得给皇帝写报告啊。按理说,报个战功就行了,结果陈汤大笔一挥,写下了那句流传千古的狠话:“宜悬头槀街蛮夷邸间,以示万里。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翻译成大白话就是:“应该把郅支单于的脑袋挂在外国人聚居的街上,让所有人都看看!敢招惹我们大汉的,不管跑多远,都得把你办了!”
这话乍一听,满满的“嘴炮”味儿,但仔细想想,陈汤简直太懂传播学了!当时汉朝虽然强大,但周边的小国心里都犯嘀咕:汉朝真能罩得住我们吗?陈汤用郅支单于的脑袋,再加上这句霸气宣言,等于给全世界发了条朋友圈:别惹我,惹我就削你,天涯海角也得把你收拾了!这一招“软硬兼施”,效果立竿见影——本来还在观望的西域各国,纷纷上表称臣,彻底断绝了跟匈奴合作的念头。
四、“虽远必诛”,靠的可不只是狠话!
有人可能觉得,不就是打了一场胜仗,至于吹两千年吗?还真至于!陈汤这一仗,表面上是灭了一个匈奴单于,实际上彻底奠定了汉朝在西域的统治地位。更重要的是,他用行动证明了一件事:汉朝说要保护的人,就算隔着千山万水,也绝对不会食言。
这种“言出必行”的底气,可不是靠喊口号喊出来的。汉朝从建国初期被匈奴欺负得送公主和亲,到汉武帝时期攒了几十年家底,训练骑兵、改良武器,再到陈汤时期灵活调动西域各国的力量,靠的是几代人扎扎实实的积累。就像现在咱们说“犯我中华者,虽远必诛”,背后是航母编队、卫星网络、火箭军这些实实在在的硬实力撑着。
五、两千年后,这句话为啥还这么上头?
现在网上流行一句话:“中国人的血脉觉醒了。”每次看到外交官在国际场合硬核发言,或者解放军战士在边境寸土不让,弹幕里总会飘过“虽远必诛”。为啥两千年前的话,到现在还能让我们热血沸腾?
因为这句话里藏着中国人骨子里的一股劲儿——不惹事,但也绝不怕事;承诺过的保护,就算跨越山海也要兑现;别人欺负到头上,就算付出代价也要讨回公道。从汉朝远征匈奴,到唐朝灭突厥,再到今天扞卫国家主权,这种精神一脉相承。它告诉我们:真正的强大,不是四处挑事儿,而是有能力让敢来挑衅的人付出代价。
下次再有人问“虽远必诛”是啥意思,别光说这是句狠话,记得讲讲背后这段又燃又硬核的历史。毕竟,老祖宗留下的不只是一句口号,更是中国人刻在基因里的底气!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