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滨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98章 学宫之光,穿越宋末,海上发家,先滨,镇魂小说网),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今日讲《技术伦理十二则》,” 雷生的女儿小苏走上火铳形讲台,袖口的双螺旋铳纹与身后的世界地图共振,“当年我父亲在铳上刻下‘火护苍生’,现在你们要让每个发明都成为文明的灯塔。” 她指向台下的波斯学生,对方正在笔记本上画着火铳与波斯细密画结合的灌溉渠,“记住,任何技术的准星,都该指向生命的丰饶。”
深夜的藏书阁,《南海雷火录》的晶体书页自动翻开,记录着最新的文明辐射:波斯的伊斯法罕出现火铳形的双层螺旋渠,内层导淡水,外层导坎儿井的雪水;威尼斯的圣马可广场竖起火铳纹的钟楼,钟摆的弧度正是枪管抛物线;非洲的阿克苏姆王国将火铳与太阳纹刻在新修的梯田石壁,每道纹路都能汇聚晨露。
小苏望着晶体书页上闪烁的光点,那是各地传来的技术改良报告:高丽用铳纹原理设计出能自动避障的牛车,阿拉伯将火铳轮作制写入《农书》修订版,甚至遥远的美洲玛雅,也在金字塔的阶梯上刻下类似火铳膛线的天文刻度。“文明的光,” 她摸着书页上火铳纹的全息投影,“从来不是强光直射,而是像甜火结晶般,在碰撞中折射出七彩光谱。”
冬至祭典上,学宫点燃 “文明灯塔火盆”,火铳形的铜盆中,波斯的没药、威尼斯的松香、琼州的三角梅共同燃烧,烟雾顺着火铳膛线的螺旋上升,在夜空显形为巨大的 “共” 字黎汉双文。各国学子将各自的文明信物投入火盆:波斯的星盘残片、威尼斯的玻璃棱镜、非洲的太阳石 —— 所有信物都被火铳纹的光焰包裹,化作星砂般的光点,飘向世界的各个角落。
波斯学者易卜拉欣的孙子马苏德在祭典后写下:“琼州学宫不是知识的宝库,而是文明的熔炉。当火铳纹在波斯穹顶旋转,在威尼斯罗盘震颤,在非洲梯田生长,我们终于明白:真正的智慧辐射,是让每个文明都能在火铳的膛线里,找到属于自己的经度与纬度,让技术的光芒,永远照亮生民的粮仓与心房。”
晨雾散去时,学宫的钟声再次响起,这一次,钟声里多了份跨越山海的从容。火铳纹的涟漪顺着七洲洋的洋流、丝绸之路的驼铃、季风带的云翳扩散,所到之处,钢铁学会了播种,暴力学会了低语,技术学会了拥抱不同的土壤。而在琼州的星火塔,雷生之铳的埋骨地正在萌发新的奇迹 —— 一株根系呈火铳螺旋状的巨树破土而出,枝叶间闪烁着各国文明的微光,宛如大地捧出的永恒灯塔,照亮人类与技术共生的漫漫长路。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