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泓光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85章 古稀老人的阴阳密码,优质rb灌溉系统,张泓光,镇魂小说网),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果然,次日清晨,王奶奶排出羊粪状大便,虽量少却通畅。李芳惊喜不已:\"就像堵了半年的下水道突然通了!\"
五、十全大补汤的收官
半月后,王奶奶已能在搀扶下慢走,发热减轻大半,夜间能睡三四个小时。岐大夫诊脉见右关渐起,欣慰道:\"脾胃之气渐复,可进十全大补汤了。\"
\"之前不是说阴虚吗?怎么又补气血?\"李芳疑惑。
\"此乃'阴中求阳,阳中求阴'之法。\"岐大夫展开《脾胃论》,\"您母亲久虚成损,单纯滋阴则气滞,独补气血则火炎。十全大补汤由八珍汤加黄芪、肉桂组成,人参、白术、茯苓、甘草补脾益气,当归、熟地、白芍、川芎养血活血,黄芪升阳举陷,肉桂引火归元。就像给漏风的屋子既补窗户又生火炉,气血旺则阴液自生,此合《内经》'形不足者,温之以气;精不足者,补之以味'之旨。\"
说到肉桂,他特意强调:\"《神农本草经》言肉桂'主上气咳逆,结气喉痹吐吸,利关节,补中益气',此药看似温热,实则能引虚火归肾,就像把乱飞的火星重新拢回炉中,正是'善补阴者,必于阳中求阴,则阴得阳升而泉源不竭'。\"
王奶奶喝了一周十全大补汤,食欲大增,竟能吃下一整碗小米粥。岐大夫见状,便将汤剂改为膏方:\"秋冬正是进补时,以六味地黄丸、逍遥散为基础,加阿胶、龟板胶、鹿角胶,熬成膏滋,每日清晨一匙,温水冲服。\"
\"为什么用这么多胶类?\"李芳看着桌上的药材。
\"胶类属血肉有情之品,最能填补精髓。\"岐大夫解释,\"阿胶得阿水之纯阴,龟板禀北方之阴气,鹿角取督脉之阳气,三胶同用,能平调阴阳,正如《温热论》所言'久病入络,非血肉不能通之'。且膏方缓图,最适合虚损之人,就像春日栽树,需慢慢浇灌,不可揠苗助长。\"
六、复诊时的养生课堂
三个月后,枫叶红透了整条街,王奶奶拄着拐杖走进岐仁堂,虽步履缓慢却腰背挺直,面色红润如秋日苹果。
\"岐大夫,您瞧,我能自己走一里路了!\"她掀开羊绒毯,\"夜里能睡五个钟头,痰也少多了。\"
李芳掏出手机:\"我照您说的,每天早上用枸杞、桑葚、百合打浆,晚上喝小米山药粥,老太太胃口比我都好。\"
岐大夫笑着点头:\"《黄帝内经》讲'谷肉果菜,食养尽之',药补不如食补。您看这枸杞,《本草纲目》称其'补肾生精,养肝明目,坚精骨,去虚劳';桑葚'主消渴,利五脏关节,通血气',都是平补肝肾的佳品。\"
转向王奶奶,他温声叮嘱:\"奶奶切记,虽已好转,仍需长期调理。就像油灯添了新油,仍要小心护持。六味地黄丸和逍遥散可改为隔日服用,春夏季减其量,秋冬季增其味,此乃顺应四时之法。\"
李芳忽然想起什么:\"对了,上次您说她脉洪大是虚象,可我看有的年轻人发烧脉也洪大,怎么区分呢?\"
\"问得好!\"岐大夫来了兴致,\"实热之脉,洪大而有力,如江河奔腾,触之震手;虚热之脉,洪大而中空,如按葱管,重按即无。就像年轻人发烧是柴火正旺,奶奶的热是余烬复燃,看似火旺,实则根基已虚。此乃《难经》'浮脉法天,沉脉法地'之理,需细细体会。\"
七、老药柜前的生命感悟
暮色渐浓,岐仁堂的药香混着桂花味弥漫开来。王奶奶望着墙上的\"大医精诚\"匾额,忽然感慨:\"活了七十多年,才知道身体里的事儿这么讲究,就跟打仗似的,得知道哪儿缺兵哪儿缺粮。\"
岐大夫点点头:\"中医治病,犹如调兵遣将。治您的病,先以六味地黄丸为先锋,滋肾阴以灭火源;逍遥散为侧翼,疏肝脾以通道路;猪胆汁为斥候,探虚实而通阻滞;最后十全大补汤为大军,稳守边疆。步步为营,方能全胜。\"
李芳掏出笔记本,上面记满了笔记:\"您说的'顺应天时' '调和阴阳',其实和我们管理项目一样,得讲究平衡。\"
岐大夫笑道:\"医道即人道,治国、治家、治病,道理相通。就像您母亲的病,看似复杂,实则抓住'阴虚为本,肝郁为标'的关键,层层递进,便能拨云见日。《金匮》言'夫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这预防之道,才是中医的大智慧。\"
窗外,万家灯火渐次亮起,岐仁堂的灯笼在秋风中轻轻摇曳,仿佛在诉说着千年不变的医道真谛:生命如四季流转,需顺时而养;健康似琴弦轻拨,贵乎平衡。医者,非只治病,更需治心,让每个生命都能在阴阳调和中,奏响属于自己的和谐乐章。
尾声:膏方里的岁月沉香
深冬时节,李芳带着母亲来取定制的膏方。琥珀色的膏体盛在青瓷罐里,泛着温润的光泽,凑近便能闻到熟地的醇厚、柴胡的清香、肉桂的微辛。
\"这膏方里,有春天的生机,夏天的热烈,秋天的沉稳,冬天的静谧。\"岐大夫盖上罐盖,\"就像人生,每个阶段都有该补的'元气'。奶奶吃着这膏方,便是把四季的精华都吃进了身体里。\"
王奶奶轻轻摩挲着瓷罐,眼角含笑:\"以前总怕老,现在才知道,老了也能像这膏方一样,越陈越香。\"
雪粒子开始敲打窗棂,岐仁堂里却暖意融融。阿林在一旁研墨,准备记录新的医案,笔尖落下时,窗外的腊梅恰好绽放,那一缕幽香,便随着墨香,永远留在了《岐大夫的悬壶故事》里。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