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泓光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152章 春风误与温病局——岐大夫破解千年风温谜,优质rb灌溉系统,张泓光,镇魂小说网),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第三章:卫气营血的现代辨治

一周后,李姐抱着乐乐又来了,这次孩子精神明显好多了,能自己抱着奶瓶喝水,虽然还有点低热,但不再昏睡,见了岐大夫还咧了咧嘴。“烧退了些,渴也轻了,就是还有点咳嗽,嗓子里有痰。”李姐喜出望外。

岐大夫诊了脉,浮数减了,沉取仍细,舌苔黄腻渐退,舌质还是偏红。“热邪退了大半,阴液还在恢复,”他点点头,“现在要调整方子,侧重养阴清肺,兼清余邪。”

他换了张处方,上面写着:“银翘散加减——金银花一两、连翘一两、薄荷三钱(后下)、桔梗五钱、牛蒡子五钱、芦根一两、麦冬八钱、玄参八钱、丹皮五钱、生甘草三钱。”

“这方子跟上次不一样了?”李姐好奇地问。

“上次是救急,对付‘风温’重症;这次是调理,针对现代温病学里的‘风温初起’。”岐大夫解释道,“乐乐现在的情况,就像大火扑灭了,剩下些火星子,还有点烟雾。现代温病学把温病分成‘卫、气、营、血’四个阶段,乐乐一开始误治前,其实处于‘卫分’,发热、微恶风、口渴、咽痛,只是被你们当成了风寒;误治后入了‘气分’,才成了重症风温;现在热退津伤,属于‘气分向营分过渡’,但主要还是气阴两虚。”

他指着新方:“金银花、连翘、薄荷、牛蒡子,这是银翘散的核心,辛凉解表,清透肺卫之热,就像打开窗户通风,把剩下的‘烟雾’散出去;桔梗、甘草是桔梗汤,能宣肺利咽,化痰止咳;芦根、麦冬、玄参,养阴生津,给身体‘蓄水’,就像旱灾后灌溉农田;丹皮还是用来凉血清热,防止死灰复燃。”

“您这么一说,我好像明白点了,”李姐若有所思,“《伤寒论》里的风温是误治后的重症,现代说的风温是一开始的外感,对吧?”

“对喽!”岐大夫赞许地说,“仲景先师时代,温病学还没发展起来,所以他讲的‘风温’,其实是温病误当伤寒治,用辛温发汗后的变证,病情急重,所以反复强调‘不可汗、不可下、不可火’,只能清热保津;而清代叶天士、吴鞠通他们发展了温病学,把‘风温’作为独立的外感热病,认为是外感风热邪气,初起在肺卫,治宜辛凉解表,比如银翘散、桑菊饮,这就弥补了《伤寒论》的不足。”

他拿起桌上的两个茶杯比划:“你看,《伤寒论》的风温,像这个茶杯里装满了开水,还在加热,重点是‘撤火救阴’;现代温病的风温,像这个茶杯里刚倒了半杯温水,重点是‘散热保津’。病因不同,病位不同,治法自然不同,要是搞混了,把温病当伤寒治,用辛温药,就像给温水杯继续加热,早晚要烧成开水;要是把伤寒当温病治,用辛凉药,就像给冷水杯加冰块,越喝越寒。”

第四章:古今对话的临床启示

又过了两周,乐乐基本康复了,活蹦乱跳地跟着爸妈来复诊,面色红润,眼神清亮,舌苔薄白,脉象和缓。李姐特意带了自家种的薄荷来道谢:“岐大夫,真是谢谢您了,要不是您,我们差点就给孩子输液、用抗生素了,现在想想都后怕。”

岐大夫笑着收下薄荷:“记住这次的教训,看病不能只看表面症状,得辨清寒热虚实。就说感冒吧,怎么区分风寒和温病?很简单——”

? 看怕冷还是怕热:风寒感冒一开始就怕冷重,盖被子都觉得冷;温病初起怕冷轻,或者不怕冷,反而觉得热。

? 看口渴与否:风寒感冒口不渴,或者只想喝热水;温病一开始就口渴,想喝凉水。

? 看嗓子:风寒感冒嗓子不红不肿;温病嗓子多半红肿疼痛。

? 看舌苔:风寒感冒舌苔薄白;温病舌苔薄黄,舌质偏红。

“还有最重要的一点,”岐大夫补充道,“温病发展快,容易伤津液,所以一旦出现高热、口渴、尿少、舌红,千万别自己用辛温感冒药,赶紧找医生看。《伤寒论》第六条就是给我们敲警钟呢——‘一逆尚引日,再逆促命期’,误治一次还能拖延几天,再误治就会危及生命,乐乐这次算幸运的。”

乐乐爸爸在一旁感慨:“以前总觉得中医慢,现在才知道,中医辨对了证,效果一点不慢,还能治本。您说这《伤寒论》和温病学,一个是‘老祖宗’,一个是‘后来者’,到底该听谁的?”

“不是听谁的,是要融会贯通。”岐大夫捋了捋胡须,“仲景先师的六经辨证,像一条纵贯线,从表到里,从寒到热;温病学的卫气营血辨证,像一条横线,从浅到深,从气到血。两者结合,就像经纬线,才能把外感病的辨治织成一张完整的网。比如乐乐的病,误治前属于温病卫分,误治后进入气分,甚至波及营分,既符合《伤寒论》‘风温’的病机,也符合温病学‘逆传心包’的传变规律,所以治疗上既要用仲景的白虎加人参汤清气分热、救津液,又要用温病学的四物汤养阴血、丹皮清血分,这叫‘经方时方合用,六经卫气贯通’。”

他走到窗前,看着外面抽芽的柳树:“中医的智慧,就像这春天的树,老根扎在《内经》《伤寒》里,新枝却能随着季节生长。风温这个病名,古今叫法相同,内里的学问却深着呢,就像茶盏里的水,看着一样,温度不同,喝起来滋味就不同。关键是要辨清‘锅里的火’是新起的小火苗,还是误治后的燎原大火,才能知道该用扇子扇(辛凉解表),还是用水泼(清热救阴)。”

尾声:药柜里的千年对话

送走李姐一家,岐仁堂的铜铃在春风里轻响。岐大夫走到药柜前,手指拂过标签:石膏、知母、西洋参、丹皮、金银花、连翘……这些草木金石,跨越千年,依然在传递着中医的智慧。

《伤寒论》的“风温”,是警示后人误治之险的丰碑,刻着“不可汗下火”的戒律;温病学的“风温”,是探索热病规律的新篇,写着“卫气营血”的奥秘。而岐大夫手中的药方,正是在这古今对话中,找到了平衡——既遵循“热者寒之”的经方原则,又融入“在卫汗之可也,到气才可清气”的温病心法,让古老的智慧在现代临床中焕发新生。

就像那碗白虎加参汤,石膏的大寒与西洋参的清补,看似矛盾,却在火候的掌控中,成就了救火救阴的妙方;就像岐仁堂里的老座钟,指针永远向前,钟摆却在古今之间,摇出中医辨证论治的永恒韵律。而窗外的春风,不再是误汗的诱因,而是带着薄荷的清香,拂过药柜,也拂过每一个被中医治愈的生命。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都市言情小说相关阅读More+

林小兰王大爷免费夜色深处小说免费看

孙苏中

将军托着娇蕊暴C

逍遥九宸天

摸摸大扔子小说免费阅读

不弃九九

都市欲望 疯狂的缠绵

波哥家的小猫咪

故事会(乱篇)

喵吃鱼不吃肉

混混和他的乖乖女全文免费阅读

张小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