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泓光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166章 都市中风迷局与岐大夫的祛痰玄机,优质rb灌溉系统,张泓光,镇魂小说网),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第五天,吐出来的痰量少了些,但质地更黏,像藕粉糊。岐大夫诊脉后,将药方改为白术、茯苓、陈皮、菖蒲为主:“脾为生痰之源, now……此刻痰浊已去其半,当转而健脾化痰,好比加固河堤,使淤泥不再堆积。菖蒲能开心窍,解舌强,让她慢慢恢复言语。”
又过了三日,张阿姨吐法暂停,言语稍能发出单字,左手能抬至胸口。但第七天夜里,她突然咳嗽加剧,痰涌不出,脸色憋得通红。林晓雯慌忙打电话给岐大夫,只见他不慌不忙拎着药箱赶来,从包里取出川芎、山栀子、豆豉、瓜蒂,又让晓雯榨了绿豆粉汁:“此乃‘栀子豉汤合瓜蒂散’,《伤寒论》治‘胸中窒,心中结痛’的吐法。你母亲痰浊虽去大半,但深层经络仍有痰结,需用猛药一探。”
这一次,张阿姨吐得更厉害,甚至吐出几缕血丝。林晓雯吓得脸色发白,岐大夫却细看呕吐物:“血丝是剧烈呕吐导致的咽喉微伤,无妨。你看这痰中带黑,正是经络深处的陈年痰垢。”他随即换了药方:“四君子汤加当归、黄芩、红花,补气健脾为君,稍佐活血药为使,如同派工兵一边加固堤坝,一边清理河道残淤。”
第四章 脾旺湿化:十日调补见真机
服药第十日,深夜里林晓雯起夜,发现母亲卧室灯亮着。推开门,只见张阿姨正坐在床边,左手扶着床头柜,竟慢慢站了起来!她见女儿进来,嘴角咧开,清晰地吐出两个字:“水……渴……”
林晓雯惊得差点叫出声,忙扶母亲躺下,摸她额头微汗,触手温暖。第二天一早,岐大夫来诊,见张阿姨已能靠坐,左手灵活地接过水杯,不禁抚掌笑道:“妙哉!昨夜微汗,正是‘脾旺湿化’的佳兆。《脾胃论》言‘脾胃之气既伤,而元气亦不能充’,如今脾气健运,气血得以周流,痰浊自然无由再生。”
他指着药方解释:“前几日用南星、厚朴是‘急则治标’,如今用苍术、牛膝是‘缓则治本’。苍术能祛肌腠间的湿浊,牛膝引气血下行,正如《本草纲目》说‘牛膝能逐恶血,补肝肾,强筋骨’。再看这舌苔,已从厚腻转为薄白,脉滑象渐退,弦象得缓。”
张阿姨在一旁插话说:“岐大夫,我这左胳膊现在能抬这么高了!”她费力地将左臂举过头顶,脸上露出久违的笑容,“就是说话还有点费劲,舌头根子还是硬。”
“不急,”岐大夫为她调整枕头高度,“舌为心之苗,又属脾经所系。你看这药方里的石菖蒲,《神农本草经》说它‘开心孔,补五脏,通九窍’,再配上茯苓健脾,黄芩清余热,不出半月,言语当能如常。”
第五章 医理哲思:痰瘀先后有真机
半月后,张阿姨已能拄着拐杖在小院里散步,说话虽稍慢但吐字清晰。林晓雯特意提来一篮枇杷,笑着说:“岐大夫,我妈现在见了油腻就摇头,说您交代的‘饮食清淡,少盐少糖’比药还管用!”
岐大夫正在整理药柜,闻言转身道:“治病如治水,痰浊好比淤泥,瘀血好比沉沙。若河道淤塞,只知用活血药(如红花、桃仁)去冲,好比拿洪水硬冲泥沙,看似通了,实则淤泥被冲得更散,反而堵塞支渠。丹溪先生治中风‘治痰为先’,正是先化淤泥,再清沉沙,此乃‘治病求本’。”
他从书架上取下《黄帝内经·灵枢》,翻到“决气第三十”:“你看,‘中焦受气取汁,变化而赤,是谓血’,‘腠理发泄,汗出溱溱,是谓津’。血与津液本是同源,痰浊既是津液所化,瘀血亦由津停而成。故《金匮要略》治痰饮,常配活血药;治瘀血,必兼化痰湿,此乃‘治痰瘀如治水火,需分先后而调阴阳’。”
林晓雯听得入神,忽然想起什么:“那现在好多人说‘活血化瘀’是治中风的妙法,难道不对吗?”
“非也,”岐大夫摇摇头,“《温病条辨》说‘治湿不分表里上下,非其治也’。若患者是‘血虚生风’,当以四物汤养血;若是‘阴虚风动’,需用三甲复脉汤滋阴;唯有像你母亲这样‘风痰阻络’的实证,才需先祛痰。这就好比同样是堵车,有的是因为交通事故(瘀血),有的是因为暴雨积水(痰浊),治法岂能一概而论?”
窗外,梧桐叶在夏日骄阳下沙沙作响。张阿姨扶着门框喊道:“晓雯,快给岐大夫沏壶新茶!我这胳膊能拎茶壶了!”那声音清亮,哪还有半分半月前的謇涩?
岐仁堂里,药香与茶香氤氲交织。岐大夫望着院中步履渐稳的老人,喃喃道:“丹溪先生云‘痰生百病食生灾’,今以吐法为先,健脾为后,终得脾旺痰消,血活络通。此非吾之术高,实乃遵循《内经》‘谨守病机,各司其属’之训也。”
阳光透过窗棂,照在诊笺上尚未干透的墨迹上,那是岐大夫刚为张阿姨开的调理方,首味药正是健脾化痰的白术,宛如一曲治水的乐章,在都市的喧嚣中奏响了岐黄之术的古老智慧。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