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八十四章 沙盘推演
十四桥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二百八十四章 沙盘推演,大明:七岁熊孩子,老朱求我登基,十四桥,镇魂小说网),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他们正是随蓝玉出征的文职幕僚,虽无武将的虬结筋骨,眉宇间却带着沙场磨砺出的锐气。</p>
“依我看,漠北新设的七卫,当以克鲁伦河为枢纽!”一个方脸官员用竹杖指着沙盘西北角,声音洪亮。</p>
“蓝将军已在此筑起粮仓,我们只需遣屯垦兵三千,来年便能自给自足,再无需从中原调粮。”</p>
“李主事此言差矣!”另一个戴方巾的官员立刻反驳。</p>
竹杖点向另一片沙丘道:“你忘了肯特山的矿藏?蓝将军虽已荡平瓦剌,那处铁矿却需重兵看守。若只守克鲁伦河,西蒙古余部(此处指非瓦剌、鞑靼的其他小部落)定会觊觎,我们在忽兰忽失温吃过的亏,不能忘了教训。”</p>
沙盘旁突然传来一声轻笑,众人齐齐噤声。</p>
只见燕王朱棣正半倚在紫檀木案边,指尖转着枚白玉棋子,玄色常服上还沾着些沙尘。</p>
他刚从开平卫巡查回来,连朝服都未来得及换,案上还放着漠北七卫的屯田账簿。</p>
“不知燕王殿下有何高见?”方才争论的方脸官员拱手问道,眼中满是敬佩。</p>
这些年轻文官虽随蓝玉出征,却多受朱棣指点过兵法,早已将这位王爷视作半个师长。</p>
朱棣直起身,走到沙盘前拿起两支红色小旗。</p>
一支插在克鲁伦河渡口,一支插在肯特山隘口:“鞑靼已灭,瓦剌已亡,如今要防的不是强敌,是人心。”</p>
他将白玉棋子放在两片红色小旗之间道:“在此设互市,让西蒙古诸部用皮毛换粮食。他们有了生路,便不会铤而走险。”</p>
他指尖在沙盘上一划,红旗与明黄旗连成的线如同一把弯刀:“再从开平卫调五百骑兵常驻互市,不是为了打仗,是为了让他们看清:跟着大明有饭吃,犯大明有刀砍。这叫‘恩威并施,以静制动’。”</p>
年轻官员们轰然叫好,连沙盘边的铜鹤香炉都被震得轻颤。</p>
方脸官员摸着下巴笑道:“殿下这招,比蓝将军的‘铁壁合围’更妙!毕竟现在要守疆,不是要攻城了。”</p>
“妙什么?”朱棣敲了敲他的竹杖。</p>
“蓝将军是要斩草除根,我是要让草原长新草,漠北的牛羊,以后得算在大明的户册上。”</p>
这话说得直白,却让站在廊下的诸国使者心头一凛。</p>
高棉使者下意识摸了摸腰间,那里还藏着被搜出的密信灰烬,此刻听朱棣轻描淡写地说“草原长新草”竟觉得后颈发凉。</p>
灭了敌国还不算完,还要把对方的土地彻底变成自己的疆土,这等胸襟与手段,是他在高棉从未见过的。</p>
孔安看在眼里,抚须道:“燕王殿下与诸位大人论的,是漠北治理之策。</p>
蓝将军已荡平寇患,如今要做的是让草原长治久安。</p>
诸位使者若有兴致,也可下场试试,毕竟诸国也有边疆治理之事。”</p>
这话原是客套,却被素可泰使者当了真。</p>
他仗着素可泰近年靠着暹罗湾贸易养了些水师,又听过几句“以夷制夷”的说法,竟上前一步道:“外臣愿献一策。”</p>
朱棣抬眼瞥了他一眼,示意竹杖递过去。</p>
素可泰使者攥着竹杖的手有些抖,却强作镇定地指向沙盘:“可、可让西蒙古诸部互相牵制,如我素可泰制衡暹罗素……”</p>
话未说完,便被方脸官员打断:“使者可知漠北诸部去年被蓝将军杀了多少人?”</p>
他屈指叩击沙盘边缘道:“鞑靼王庭的贵族只剩三个孩童,瓦剌部族的族长全被押在应天。</p>
现在的西蒙古诸部,最大的部落不足千人,他们拿什么互相牵制?”</p>
周围响起低低的笑声,素可泰使者的脸涨成了紫茄色,却梗着脖子道:“那、那可迁中原百姓去屯垦……”</p>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