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5章 造船航海、志异、附记:无锡邑诸生逐县令
明溪漱石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145章 造船航海、志异、附记:无锡邑诸生逐县令,穿越必备:白话明季北略那点事,明溪漱石,镇魂小说网),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壬午年(公元1642年)闰十一月二十四日庚申亥时,拱极城内的兵器库突发微弱火光,约有一寸之高。
徐亮工,字虞钦,江阴人,于崇祯庚辰年(公元1640年)荣膺钦赐进士,被授予陕西延安府吴堡县知县一职。当时,陕北大盗日益猖獗,该县境内出现一种奇异的怪鸟,此鸟身似鸟形,面类人面,头顶蓬乱,每当其飞翔至县境,或鸣叫或停留,不久之后流寇必定蜂拥而至,县城随之遭受屠戮。此怪鸟形态如同猫头鹰一般。
据《无锡实录》记载:夏秋交替之际,一场严重的瘟疫席卷全县,百姓疾苦不堪,加之连年灾荒接踵而至,殡葬事宜极为困难,尸骨遍野,几乎遍布城郊野外。
附记:无锡邑诸生逐县令
明朝末年,无锡县的诸生每年享有免缴五钱粮银的优待,对于没有田产可免的学子,则会以银两补贴,此称作“叩散米”,对待士人可谓十分优厚。当时,知县庞昌允,字尔祚,号再王,四川顺庆府西充县人,崇祯丁丑年(公元1637年)进士。然而,他未能按时发放“叩散米”。于是,诸生杜景燿等与同学们相约,将庞昌允引出西门。按照旧例,县令一旦出西门便不得再返回。诸生用大纸书写“逐出无锡知县庞昌允,不许复入”,用朱笔醒目地标记,并将此告示贴于芦席制成的牌子上,由人高举。他们将县衙的将吏役人驱散,强行将庞昌允扶出西门后关闭城门。庞昌允向巡抚申诉,巡抚调其为嘉定县令,但此后很长时间内,仅逮捕了五六名带头闹事的士子革除其生员身份,并未对他们施以重罚,实属异常。此事虽是庞昌允失职所致,但诸生的行为也过于嚣张。当时因流寇在江北肆虐,江南地区连年饥荒,故上级官员对士子们的过激行为采取了姑息态度。然而不到四年,役隶对士子的敬畏转为凌辱,士子不再享有昔日的优待。直至顺治十七年庚子(公元1660年),巡抚朱国治因钱粮奏销问题对三吴地区的士绅进行了大规模黜免,这似乎是形势发展到极致后的逆转,上天或许正是以此对士子们昔日的跋扈行为作出回应。
译者注:1.原文中的“庚癸”是古代军队中隐语,源自《左传》中记载春秋时期晋国军队以“庚癸”为暗号向民间征粮的故事,后世常以此代指粮草短缺、军需匮乏的情况。“刻刻有庚癸之虞”,即“时刻担心粮草短缺的问题”。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