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光山色与人亲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431章 王安石:恨不能与子任一醉方休!,刷视频:震惊古人,水光山色与人亲,镇魂小说网),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无非看在情分上,可以好吃好喝的养着失败者。

常说不要和政治人物谈感情,并不是说政治人物就没有感情,而是指在政治斗争中,感情是最无关紧要的东西。

站在苏轼的角度,不上书是正确的。

站在章惇的角度,你我数十年的交情,当初我冒着极大的风险为你求情,而我落难之时,你一声不吭,换谁谁能接受?

章惇是政治人物,他当然能理解苏轼为何不上书求情。

但章惇也是人,政治逻辑能理解,不代表情感能接受。

当然,章惇后来贬苏轼、苏辙等人,并不仅仅是因为苏轼没求情的缘故。

或许有,但更大的原因是因为新党得势,需要占据朝堂位置,就像当年旧党要将章惇从枢密院的位置拉下来一样。

因为和苏家兄弟一同被贬的,不是旧党,就是反对章惇政策之人。】

~~~~~~

评论区:

〖利益上理解,情感上不接受。〗

〖如果代入苏轼,我能理解,如果代入章惇,我也能理解,但不会接受。〗

〖结论取决于你站在什么角度。〗

大唐,贞观二年。

“朕就是那个政斗失败,胜利者看在情分上,好吃好喝养着朕的失败者。”李渊幽幽道。

孙思邈连忙拉着徒弟,退的远远的。

李世民起身拱手行礼,多谢孙思邈百忙之中抽出时间来为李渊治腰,又用眼神示意他们可以走了。

孙思邈回礼,转身擦了擦额头的冷汗,小声叮嘱徒弟:“今天,你什么都没听到。”

徒弟轻轻拍着胸口,不禁有些后怕。

早知道,就不陪师傅来皇宫,太吓人了。

李渊见李世民不答复,叹息道:“当初若是让你理政,让你大哥领兵,是不是就不会……”

“阿耶,大哥有我能打吗?”

“大哥能压住骄兵悍将吗?”

“大哥领兵,儿臣理政?”

一连三问,李渊一时默然。

李渊也知道这种设想是不可能的。

若让二郎理政,群臣只会以为自己心里属意二郎继位。

因为历来如此,凡打天下,若开国之君的儿子已经成年,那么谁理政,谁就是太子。

并不是说太子就只能理政,他也能打仗,但并不需要太能打,只要能处理好政务就行。

大乱之后,必有大治。

开国之君只要能定鼎天下,或占据天下大半,很少发生连着两代君王都打仗的。

逐鹿九州之时,继承人理政,儿子中若有能打的,知兵事,则会派出领兵。

因为军事天才,多少年才出一个,派儿子在军中的目的也很简单,掌握部分军权。

否则开国之君亲自上场,败上一两场,威望大损,手下将领就会来一句:“彼可取而代之”。

隋朝时,杨广领军打江南,杨勇理政、处理后勤。

南北朝、两晋、三国、东汉,皆是如此。

李渊也能打仗,虽然技术一般,但也要看和谁相比。

然而,李渊没想到,李世民能打,而且很能打,不仅能压服骄兵悍将,还极具个人魅力,广纳贤才。

不仅武力出众,还能治国理政。

若真如自己所想,当初将二人位置调换,毗沙门能撑到大唐建立吗?

李建成的军事能力,遗传了李渊。

能打,但又不是太能打,不上不下。

叹了口气,李渊不再去想这些糟心事。

因为越想,心里越烦,尤其是想到李元吉。

自己这儿子,还不如不生。

大哥不喜,二哥厌恶。

想着想着,李渊又想到了李智云,他才十四岁……

“天家当真无亲情乎?”

李渊似在自问,又像是在问李世民。

李世民也不知该如何回答。

未来自己逼反儿子,两个最钟爱的儿子,都因为自己一念之差而死。

这算是有亲情还是没有呢?

~~~~~~

北宋,元丰年间。

“原来如此。”

王安石终于理解了,为何二十日前,自己在评论区邀沈括入京,称他君子,却被有个后人嘲笑沈括或许是个科学家,但君子有待商榷。

原来是有人将他说成是乌台诗案的元凶,当真是不要脸!

酸枣王氏,太过分了!

乐道,呸!王莘怎会有这样一个儿子?

王铚父亲王莘,少从欧阳修学文。

十七日前,苏轼抢到评论机会,王安石便让他问问后人对自己变法得失总结,还有为何沈括称不上君子。

不过,除了元明清有人回复一下,往后的后人则是忙着和他们口中的老师、先生、太阳聊天,劝他照顾身体,和他诉说委屈。

那人倒是评价了一下自己,他说:“你是一个脱离社会现实的理想主义者。”

失败的原因,他也总结了,他说:“正确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因素。”

许是怕自己不理解后世文字所代表的含义,产生歧义,他又翻译了一下,“吏不得人,则法不得行。”

随后,他便没回复自己,转而和后人聊天。

王安石能明显感觉到后人对他的喜爱、怀念、崇拜之情。

往上翻阅史书,唯有唐人对李世民,有过如此情绪。

然唐人对李世民之崇拜,不及后人崇拜他的千分之一。

因为没抢到评论机会,所以王安石仔细观察他和后人的聊天,想从文字中了解他。

然而,他不像许多人一样,问政策、问评价、问矿产、问王朝如何败亡。

他问的最多的便是:能不能吃饱、多久能吃一次肉、粮食和肉贵不贵、穿不穿的暖、冬天会不会有人冻死、有没有住的地方。

那时,王安石评价他:古之圣君,不外如是。

后人在评论区向他诉说委屈,加班没有加班费、老板克扣工资、遭受冤屈、被官吏欺负等等。

王安石以为他会以开国之君的无上威望,下令给后世之君,让他们平反冤案、处理为富不仁的商贾。

因为,历朝历代都是这样做的,让王朝后人换君、换帝,不准做什么,他们不一定会听的。

但让他们帮老百姓申冤,他们是很乐意的。

既得了孝顺之名,又得了清正的美名。

发令者和听令者,都各有所得,两全其美。

然而,他没有。

他说:历史是由你们创造的,你们的事情只有你们能解决,县里不行,还有市里、省里、京城里,如果都不行,那说明这个国家烂了,大家联合起来推翻他们。

那一刻,王安石看不透,也分不清,更不知该如何评价他。

从古至今,从未见过有君主告诉百姓,如果我建立的王朝对你们不好,那你们就起来造反,推翻他。

那一天,王安石、苏轼、张怀民沉默许久。

尧、舜、禹,不及也。

三皇五帝至后世,无人可与他的胸怀并列。

三人想,若是有机会能和他见一面,聊聊天,该多好。

苏轼:“后人说他爱吃红烧肉,我会做。”

张怀民:“他爱吃辣,我也爱吃。”

王安石:“不知他酒量如何,若能与他煮酒论古今,一醉方休,当是人生一大美事。”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历史军事小说相关阅读More+

吞噬神王

刀剑峥嵘

云升仙记

sbanjvko

史上第一贱修

dub

纯阳神体:仙魔双修

凤凰翔舞

人间武圣

酸宝

谍云重重

尘中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