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风随竹影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二十五回 鲍文卿南京遇旧 倪廷玺安庆招亲,古典白话合集,清风随竹影,镇魂小说网),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鲍文卿一心想着在城北寻找合适的孩子学戏。当他走上鼓楼坡时,正巧遇见一个人下坡。鲍文卿打量此人,头戴破旧毡帽,身穿褪色的黑绸长衫,脚下是一双破烂的红鞋,花白的胡须,看上去约摸六十多岁。此人手中拿着一张破损的琴,琴上贴着一条白纸,上面写着“修补乐器”四个大字。
鲍文卿赶忙快走几步,拱手问道:“老爹,您是会修补乐器的吧?”那人点头回应:“正是。”鲍文卿热情邀请:“既然如此,还请老爹到茶馆里坐坐。”两人一同走进茶馆,坐下后要了一壶茶。鲍文卿主动搭话:“老爹贵姓?”对方答:“贱姓倪。”鲍文卿又问:“府上在哪里?”倪老爹说:“远着呢!我家在三牌楼。”鲍文卿接着问:“倪老爹,像三弦、琵琶这些乐器,您都能修吗?”倪老爹肯定地说:“都能修。”
鲍文卿表明来意:“在下姓鲍,家住在水西门,从事梨园行当。家里有几件乐器坏了,想麻烦老爹帮忙修修。您看是劳烦您到我家去修,还是我把乐器送到您府上?”倪老爹询问:“长兄,您一共有几件乐器?”鲍文卿回答:“大概有七八件。”倪老爹考虑后说:“有七八件就不好拿了,还是我去你家修吧。用不了一两天,我只麻烦你一顿早饭,晚上还能回家。”鲍文卿连忙说:“那太好了。只是招待不周,还请老爹别见怪。不知您几时能去?”倪老爹回复:“明天没空,后天吧。”两人就此约定好。这时门口有人挑着一担茯苓糕路过,鲍文卿买了半斤,与倪老爹一起吃了,随后各自道别,鲍文卿还特意叮嘱:“后日清晨,我专门等您。”倪老爹点头应下离开了。
鲍文卿回家后和妻子说了此事,并将乐器擦拭干净,搬到客座摆放好。到了约定的那天清晨,倪老爹准时到来,吃过茶点后,便开始专注地修补乐器。修了一阵,鲍文卿家里两个学戏的孩子端出一顿素饭,鲍文卿陪着倪老爹一同用餐。下午,鲍文卿外出归来,对倪老爹说:“实在太怠慢您了,家里没什么好菜,不成敬意。我想请您去酒楼上坐坐,乐器先放着,明天再接着修。”倪老爹推辞:“怎么又要让你破费?”但还是跟着鲍文卿出了门。
两人来到一家酒楼,选了个安静的座位坐下。堂倌上前询问:“还有别的客人吗?”倪老爹说:“没了。你们这儿都有什么菜?”堂倌掰着指头数:“肘子、鸭子、黄闷鱼、醉白鱼、杂脍、单鸡、白切肚子、生烙肉、京烙肉、烙肉片、煎肉圆、闷青鱼、煮鲢头,还有便碟白切肉。”倪老爹对鲍文卿说:“咱们自己人,点个便碟就行。”鲍文卿觉得不够恭敬,便让堂倌先上一份鸭子下酒,再炒盘肉片配饭。堂倌应声而去,很快端来一份鸭子和两壶酒。
鲍文卿起身给倪老爹斟满一杯酒,坐下后问道:“我看老爹您像个文化人,怎么会干修补乐器这行呢?”倪老爹长叹一声:“长兄,说出来不怕你笑话!我从二十岁考中秀才,到现在做了三十六年秀才。都怪我读了这些书,肩不能挑,手不能提,日子一天比一天穷,儿女又多,没办法,只能靠这手艺糊口!”鲍文卿惊讶道:“原来您是读书人,是我太冒昧了。请问您有几个儿子?老太太还健在吗?”倪老爹说:“老伴还在。原本有六个儿子,现在……唉,不说也罢。”
鲍文卿追问缘由,倪老爹说着说着,不禁潸然泪下。鲍文卿又斟了一杯酒递过去,劝说道:“老爹,您有什么心事,不妨跟我说,或许我能帮您想想办法。”倪老爹犹豫道:“这话还是不说了,说了怕你笑话。”鲍文卿诚恳地说:“我怎么会笑话您呢?您尽管说。”倪老爹这才开口:“不瞒你说,六个儿子,死了一个,现在只剩最小的儿子在家,那四个……”说到这儿又停住了。鲍文卿继续追问,倪老爹无奈之下吐露实情:“长兄,你不是外人,我就直说了。那四个儿子,都因为家里没吃没穿,被我卖到外地去了!”
鲍文卿听了,忍不住流下眼泪:“这四个孩子太可怜了!”倪老爹悲伤地说:“不仅那四个卖了,这个小的,恐怕也留不住,早晚也要卖掉!”鲍文卿不解:“您和老太太怎么舍得?”倪老爹无奈道:“家里实在太穷,留他在家也是饿死,不如给他一条活路。”
鲍文卿伤感许久,犹豫着说:“关于这事,我有个想法,只是不知当讲不当讲。”倪老爹催促:“长兄有话直说,有什么关系?”鲍文卿欲言又止:“还是不说了,怕您怪罪。”倪老爹连忙说:“怎么会!你尽管说。”鲍文卿这才鼓起勇气:“老爹,要是您打算把小公子卖掉,卖到外地,以后就和其他几个孩子一样难以见面了。我今年四十多岁,只有一个女儿,没有儿子。您要是不嫌弃我的行当,把小令郎过继给我,我给您二十两银子,一定把他抚养成人。平日里逢年过节,他还能回来看您;以后您日子好过了,我再把他送回来。您觉得这样行吗?”
倪老爹感动地说:“要是能这样,那是我小儿子的福气!我怎么会不愿意?不过既然过继给你抚养,我怎么还能收你的钱?”鲍文卿坚持:“这是什么话,银子我一定给。”两人又聊了一会儿,结了账。此时天色还没黑,倪老爹便回家了。鲍文卿回去和妻子说了这事,妻子也很高兴。
第二天一早,倪老爹来接着修补乐器,见到鲍文卿就说:“昨天商量的事,我和老伴说了,她也很感激。咱们就这么定了,选个好日子,我带儿子来办过继。”鲍文卿大喜过望,从此两人便以亲家相称。
过了几天,鲍家准备了一桌酒席宴请倪老爹,倪老爹带着儿子来签订过继文书,还请了左邻开绒线店的张国重、右邻开香蜡店的王羽秋做见证人。文书上写道:“立过继文书倪霜峰,今将第六子倪廷玺,年方一十六岁,因日食无措,夫妻商议,情愿出继与鲍文卿名下为义子,改名鲍廷玺。此后成人婚娶,俱系鲍文卿抚养,立嗣承裆,两无异说。如有天年不测,各听天命。今欲有凭,立此过继文书,永远存照。嘉靖十六年十月初一日。立过继文书:倪霜峰。凭中邻:张国重、王羽秋。”众人都在文书上画了押,鲍文卿拿出二十两银子交给倪老爹,又感谢了两位邻居。此后,两家人来往密切。
倪廷玺改名鲍廷玺后,十分聪明机灵。鲍文卿因为他出身正经人家,没让他学戏,而是送他读了两年书,还让他帮忙打理戏班事务。鲍廷玺十八岁那年,倪老爹去世,鲍文卿拿出几十两银子帮他操办丧事,自己更是多次痛哭吊唁,还让鲍廷玺披麻戴孝,送倪老爹入土为安。从那以后,鲍廷玺在戏班事务上越发得力。鲍文卿的妻子对这个继子有些疏远,更疼爱自己的女儿和女婿,但鲍文卿却把鲍廷玺视为己出,甚至比亲生儿子还看重。平日里喝茶饮酒,都会带着他;外出谈生意也带着他,让他能赚些钱添置衣物;还盘算着要为他娶个媳妇。
一天早上,鲍文卿正要带着鲍廷玺出门,门口来了一个人骑着骡子,到门口下骡后走进来。鲍文卿认出是天长县杜老爷家的邵管家,便打招呼:“绍大爷,您什么时候过江来的?”邵管家说:“专程过江来找鲍师父。”鲍文卿与他作揖,也让儿子行礼,接着请他坐下,打水洗脸,端茶递上。喝茶时,鲍文卿问道:“我记得杜老太太今年该满七十岁了,您是来定戏的吧?杜老爷还好吧?”邵管家笑着说:“正是。老爷吩咐要定二十本戏。鲍师父,你家有戏班子吗?有的话,就定你们的班子过去。”鲍文卿回答:“我家有个小戏班,一定去伺候。不知什么时候出发?”邵管家说:“下月初就走。”说完,邵管家让跟骡的人把行李搬进来,打发骡子回去,又从包袱里取出五十两银子递给鲍文卿:“这是定银,其余的等班子过去再付。”鲍文卿收下银子,当晚准备丰盛的酒席,热情款待邵管家直到半夜。
第二天,邵管家上街采买物品,忙活了四五天后,雇了牲口先过江回去。鲍文卿也开始收拾准备,带着鲍廷玺领着戏班前往天长杜府演出。这一去就是四十多天,回来时赚了一百多两银子。父子俩一路上都对杜府的恩情感激不尽。戏班里十几个小戏子,还每人得到杜府老太太额外赏赐的一件棉袄和一双鞋袜。孩子们的父母得知后,也十分感激,纷纷前来感谢鲍文卿。之后,鲍文卿继续带着戏班在南京城里演出。
有一天,鲍文卿带着戏班去上河唱夜戏,一直演到五更天才散场。戏子们和戏箱先回城了,他和儿子鲍廷玺则去上河澡堂子里洗了个澡,吃了些茶点,慢悠悠地往家走。走到家门口时,鲍文卿突然想起:“咱们先别回家了。内桥有户人家定了明天的戏,我和你现在就去把银子收回来。”于是,鲍廷玺便跟着父亲,两人走到坊口。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