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风随竹影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二十五回 鲍文卿南京遇旧 倪廷玺安庆招亲,古典白话合集,清风随竹影,镇魂小说网),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就在这时,只见对面来了一队人马,打头的是一把黄色的伞,两对戴着红黑帽子的衙役,后面跟着一柄遮阳伞,还有一顶大轿子。鲍文卿一看就知道是外地的官员经过,他和儿子便站在屋檐下避让。等那队人马走近,鲍文卿看清遮阳伞上写着“安庆府正堂”。他正仰头看着遮阳伞,轿子也到了跟前。
没想到,轿子里的官员看到鲍文卿,竟露出惊讶的神色。鲍文卿也回过脸去看那官员,仔细一瞧,原来是曾经在安东县任职的向老爷,如今已经升官了。轿子刚过去,官员就吩咐身边的青衣随从,让他到轿前说了几句话。那青衣随从立刻飞奔到鲍文卿面前,问道:“太老爷问你是不是鲍师父?”鲍文卿连忙回答:“我就是。太老爷可是之前做过安东县县令,后来升官的那位?”青衣随从说:“正是。太爷现在住在贡院门口张家的河房里,请鲍师父过去见面。”说完,又急忙跑着去追轿子了。
鲍文卿带着儿子来到贡院前的香蜡店里,买了一个手本,上面写着“门下鲍文卿叩”。他们走到张家河房门口,得知向太爷已经回到寓所,便把手本递给守门的人,说道:“劳驾大爷通报一声,我是鲍文卿,来拜见太老爷。”守门人接过手本,说:“你先等着。”鲍文卿和儿子就在板凳上坐着,等了一会儿,里面有小厮出来问:“门上的,太爷问有个鲍文卿来了没有?”守门人回答:“来了,手本在这里。”赶忙将手本传了进去。只听里面喊道:“快请!”鲍文卿让儿子在外面等着,自己跟着守门人进去。
走进河房,只见向知府已经换下官服,穿着便装迎了出来,面带笑容地说:“我的老友来了!”鲍文卿赶忙跪下磕头请安,向知府双手将他扶起,说道:“老友,你要是一直这么拘礼,咱们可就不好相处了。”他再三拉鲍文卿坐下,鲍文卿又跪下请求才敢在旁边的一个凳子上坐下。向知府也坐了下来,感慨道:“文卿,自从和你分别后,不知不觉已经十多年了。我现在老了,你的胡子也白了不少啊。”鲍文卿站起身说:“大老爷升官,小的都不知道,还没来得及恭喜您呢。”向知府说:“快坐下,我跟你说说。我在安东做了两年官,又去四川当了一任知州,后来转任通判,今年才升到这里。自从崔大人去世后,你回家都做些什么呢?”鲍文卿回答:“小的本就是戏子出身,回家也没别的事,还是带着一个小戏班过日子。”向知府又问:“刚才和你一起走的那个年轻人是谁?”鲍文卿说:“那是我的儿子,他在公馆门口,没敢进来。”向知府说:“怎么不进来?快去把鲍相公请进来!”
不一会儿,一个小厮领着鲍廷玺进来了。鲍文卿让儿子给向知府磕头,向知府亲手将他扶起,问道:“你今年多大了?”鲍廷玺回答:“小的今年十七岁了。”向知府夸赞道:“气质不错,一看就像正经人家的孩子。”还让他坐在父亲旁边。接着,向知府问鲍文卿:“文卿,你这儿子也学唱戏这行吗?”鲍文卿说:“小的没让他学戏,他读了两年书,现在跟着戏班记账。”向知府点点头:“这样也挺好。我现在还要去各个上司衙门拜访,你们先别走,和令郎就在我这儿吃顿饭,等我回来还有话跟你说。”说完,向知府换了身衣服,上轿离开了。
鲍文卿和儿子来到管家们住的房间,管宅门的王老爹原本就认识鲍文卿,两人相互作揖,鲍文卿也让儿子给王老爹作揖。他看到王老爹的儿子小王都已经三十多岁,满脸胡子了。王老爹非常喜欢鲍廷玺,拿出一个大红缎子订金线的钞袋,里面装着一锭银子,送给了他。鲍廷玺作揖道谢,大家便坐着聊起了家常,还一起吃了饭。
向知府一直到下午才回来,他换下正式的官服,依旧坐在河房里,把鲍文卿父子俩请进来,说道:“我明天就要回衙门了,没时间跟你细聊。”说着,他让小厮从房里拿出一锭银子递给鲍文卿,“这是二十两银子,你先拿着。我走之后,你回家收拾一下,把戏班托付给别人带着,半个月内,带着令郎到我衙门里来,我还有话跟你说。”鲍文卿接过银子,谢过向知府的赏赐,说道:“小的一定在半个月内,带着儿子到太老爷衙门里来请安。”当晚,向知府又留他们吃酒。
第二天一早,鲍文卿和儿子又到公馆去送向知府。回家后,鲍文卿和妻子商量,把戏班暂时托付给女婿归姑爷和教师金次福带领。他自己则开始收拾行李衣物,还买了一些南京的特产,像头绳、肥皂之类的,准备带给衙门里的各位管家。
过了几天,鲍文卿和儿子在水西门乘船出发。到了池口,又上来两个人搭船。大家在舱内闲聊,鲍文卿说起要去向太爷衙门的事。那两人原来是安庆府的书办,一听这话,一路上就开始讨好鲍家父子,还买酒买肉请他们吃。到了晚上,等其他客人都睡着了,这两个书办便悄悄对鲍文卿说:“有件事,只要大爷你在太爷面前说句话,批个‘准’字,我们就送你二百两银子。还有一件事,县里呈上来的文书,只要太爷驳回去,这事成了能送你三百两。你就在我们大老爷跟前帮着求求情吧!”
鲍文卿连忙说:“不瞒二位老爹,我就是个老戏子,身份低微,承蒙太老爷抬举叫我去衙门。我哪有那个胆子在太老爷面前说情?”两个书办急忙说:“鲍太爷,你可别不信我们。只要你肯说情,一上岸就先给你五百两银子。”鲍文卿笑着拒绝:“我要是贪图银子,当年在安东县太老爷赏我五百两,我就收下了。我知道自己命穷,只有靠自己辛苦挣来的钱才踏实。我怎么能瞒着太老爷拿这种钱呢?再说了,要是事情有理,他们肯定不会拿出几百两银子来求情。要是我帮这边说了情,另一边就得受委屈,这不是损阴德吗?依我看,我不能管,二位老爹也别管。自古说‘公门里好修行’,你们伺候太老爷,可别坏了太老爷的清名,也要为自己的身家性命着想。”这番话把两个书办说得心里发毛,他们讨了个没趣,随便聊了几句就不再提这事了。
第二天早晨,船到了安庆。鲍文卿到宅门上递了手本。向知府吩咐把他们父子俩的行李搬到书房里住,还让他们每天和自己的亲戚一起吃饭,又拿出许多绸缎和布料,给他们父子俩里里外外做新衣裳。
一天,向知府来到书房,坐下后问鲍文卿:“文卿,你儿子成亲了吗?”鲍文卿说:“小的家里穷,还没钱给他办婚事。”向知府说:“我有句话,说出来怕你不高兴。但要是你愿意,也算了却我一个心愿。”鲍文卿赶紧说:“太老爷有什么吩咐,小的哪敢不依?”向知府接着说:“我家总管姓王,他有个小女儿,长得很乖巧,我老伴特别疼她,一直带在身边,梳头、裹脚都是我老伴亲手照料。她今年十六岁,和你儿子同岁。这姓王的在我家已经三代了,我把他的卖身契都查出来赏给他了,他现在都不算我家的管家了。他儿子小王,我还给他买了个部里书办的名字,等五年考满,就能选个典史之类的小官。你要是不嫌弃,就让你儿子娶他女儿做媳妇。以后那做官的就是你儿子的舅舅了。你看怎么样?”
鲍文卿又惊又喜:“太老爷这是天大的恩情,小的感激不尽。只是我儿子不懂事,不知道王老爹愿不愿意把女儿嫁给他?”向知府说:“我跟他说过了,他可喜欢你儿子了。这事你不用花一分钱,你明天拿个帖子去给姓王的拜个礼,所有的床帐、被褥、衣服、首饰还有酒席的费用,都由我来置办,帮他们把婚事办了,你就等着当现成的公公吧!”鲍文卿激动地跪下感谢,向知府连忙将他扶起,说:“这都是小事,以后我还会照应你们的。”
第二天,鲍文卿拿着帖子去拜会王老爹,王老爹也回拜了。可到了晚上三更时分,突然来了一个抚院的差官,骑着马,还跟着一位通判,抬着轿子直接来到大堂,让人去请向太爷出来。整个衙门的人都慌了神,纷纷说道:“不好了,这是来摘印撤职的!”这突如其来的变故,似乎预示着向知府的命运将发生巨大转变。荣华富贵或许转瞬即逝,而未知的困境与波折又将接踵而至。至于这位来的官员到底是不是来摘印的,且听下回分解。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