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风随竹影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四回 除妖魁包文正联姻 受皇恩定远县赴任,古典白话合集,清风随竹影,镇魂小说网),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此时,已经是初更时分。包公奔波了一夜,又走了不少路,困得不行,虽然还没上床睡觉,却已经困得东倒西歪。包兴见状,调侃道:“我们相公吃饱了就犯困,也不怕积食。”他走到跟前,喊了一声“相公”。包公惊醒过来,看见包兴,说:“你来得正好,伺候我睡觉吧。”包兴说:“相公,咱们可不是来睡觉的,是来捉妖的呀!”
包公没好气地说:“这不是你干的好事!我根本不会捉妖。”包兴小声劝道:“相公您想想,我费了这么大劲儿,才给您找了这么好的住处,还有这么好吃的饭菜、这么好喝的陈绍酒。现在吃饱喝足就想睡觉,俗话说‘无功受禄,寝食不安’,您心里能踏实吗?咱们不如去小姐卧房看看,凭您一身正气,说不定就能镇住邪祟,这不两全其美吗?”
这番话让包公有些心动,再加上他本就不信有妖邪,原本也想来看看情况,便说:“罢了,就随你这小子折腾吧。”包兴见包公站起来,连忙喊道:“掌灯!”只听外面接连回应:“灯已经准备好了!”
包公走出书房,李保提着灯笼在前面引路,一行人来到小姐的卧房。包公一瞧,屋内灯火通明,桌椅高高搭起,法坛布置得十分齐全,心里立刻明白这都是包兴搞的名堂。他迈步走进屋子,就听见包兴吩咐李保:“无关的人都回避一下,尤其不能让妇女偷看。”李保听后,赶忙退出去躲了起来。
包兴拿起香,点燃后放进香炉,接着趴在地上,恭恭敬敬地磕了三个头。包公看在眼里,不禁暗暗发笑。只见包兴爬上高桌,把朱砂墨研好,蘸上崭新的毛笔,又撕了几张黄纸。可他刚要动笔写字,突然感觉手腕被人握住一般,不受控制地动了起来。等他定睛一看,黄纸上写着:“淘气,淘气!该打,该打!”包兴心里直发毛,赶紧把纸条放在灯上烧了,慌慌张张地从高桌上下来。
此时,包公正端坐在一旁。包兴凑过去说:“相公,您与其在这儿坐着,不如坐到高桌上去。”包公没办法,只好起身,登上高台,坐在椅子上。只见桌上放着一口宝剑,还有朱砂、黄纸、笔砚等物品。包公心里暗自感慨:“没想到他想得这么周到。”于是,他拿起毛笔,蘸上朱砂,铺开黄纸准备写字。可刚一动笔,手腕又不受控制地写了起来。还没等他看清写了什么,就听见外面传来一声惊呼,紧接着“咕咚”一声,有人摔倒在地。
包公听到动静,急忙提起宝剑,走下高台。来到卧房外一看,原来是李保倒在地上,满脸惊恐地说:“法官老爷,可吓死小人了!刚才我走到院子里,看见一道白光从屋里冲出来,我一害怕,就摔倒了。”包公也觉得十分纳闷,走进屋子,却不见包兴的踪影。他和李保四处寻找,最后发现包兴蜷缩在桌子底下,看到有人来才敢出来。包兴瞧见李保在旁边,连忙掩饰道:“跟你们说,我家相公作法的时候不能偷看,连我都得躲在桌子底下。你们怎么不遵守规矩?幸亏我家相公法力高强。”他这一番谎话编得有模有样,倒也显得机灵。
李保这才说道:“我家老爷和夫人担心相公深夜辛苦,让我来照应您,还请相公早点休息。”包公听了,便让包兴打着灯笼,一起回书房去了。李保叫人来拆掉法台,看到一张朱砂写的黄纸字帖,以为是法官留下的镇邪符咒,就和宝剑一起拿起来,回到内堂禀报:“包相公已经休息了,这是宝剑和符咒,都交回来了。”丫鬟接过东西,李保刚要转身离开,就听老爷说:“等等!拿来我看看。”丫鬟把黄纸字帖呈上,李老爷在灯下一看,发现这根本不是什么符咒,而是一首诗:“避劫山中受大恩,欺心毒饼落于尘。寻钗井底将君救,三次相酬结好姻。”李老爷仔细琢磨诗中提到的事情,却不太明白,于是让李保悄悄去问包兴,打听诗里说的是什么事,顺便问问包公有没有定亲,明天一早来回话。
为什么李老爷对这件事这么上心呢?原来,昨天在书房见过包公后,李老爷回到内宅,对夫人赞不绝口:“包公这人,人品好,学问也好,将来前途不可限量。”张氏夫人听了,说道:“既然这样,如果他能治好咱们女儿的病,不如就把女儿许配给他?”李老爷说:“夫人说得正合我意,先看看女儿的病情再说。”所以老两口一直惦记着这事。又听说李保说包公二鼓还要上坛捉妖,两人就一直没敢早睡。到了二更天,他们还没休息,特意派李保去探听情况。没想到李保拿回来这张字帖,这才让他仔细询问。
第二天,令人惊奇的是,小姐的病竟然完全好了,就像从来没生过病一样。李老爷和夫人高兴坏了,赶忙梳洗打扮。这时,李保前来回话:“昨晚我仔细问了包兴,他说字帖上写的,是他家相公小时候遇到的磨难,每次都能逢凶化吉,而且还没定亲。”李老爷听了,心中大喜,一下子明白了这是狐狸报恩,想促成这段姻缘。他整理好衣襟,来到书房。李保进去通报后,包公出门迎接。
李老爷满脸笑容地说:“小女多亏贤侄救助,如今重病全好了,真是太神奇了。我没有儿子,只有这么一个女儿,还没嫁人,想许配给你,不知贤侄意下如何?”包公回答道:“这件事我不敢擅自做主,得先禀明父母兄嫂,才能答应这门亲事。”李老爷见他不肯马上答应,就笑眯眯地从袖子里掏出那张黄纸字帖,递给包公:“贤侄看看这个就明白了,不用推辞了。”
包公接过字帖一看,顿时满脸通红,心里暗想:“我昨晚迷迷糊糊的,怎么会写出这些话?”又仔细一想:“原来我小时候在山里遇雨,见到的那个女子竟然是躲避劫难的狐狸,她还多次救过我,真是懂得知恩图报。”包兴在一旁急得不行,恨不得马上替相公答应下来,可又不敢随便插嘴。李老爷见包公犹豫不决,便说:“贤侄不用犹豫。依老夫看,这根本不是妖邪作怪,分明是来给你做媒的。可见凡事都有定数,不必太过拘泥。”包公听了,只好说:“既然大人如此厚爱,我怎敢不从?只是有一点,我得等会试结束后,回家禀明父母兄嫂,到时候再行聘礼。”李老爷见包公答应了,高兴得合不拢嘴:“就该这样!大丈夫一言为定,我相信贤侄不会食言,我就静候佳音了。”
说着,仆人摆开桌椅,端上酒菜,李老爷亲自作陪。吃饭时,他们又谈论起齐家治国的道理,包公对答如流,说得头头是道。李老爷越听越喜欢,说什么也不让包公主仆离开,一连留他们住了三天,还安排包公见了夫人。
三天后,李老爷为包公准备好行囊、马匹、衣服和盘缠,还派管家李保跟着他一起上京。包公拜别李老爷,再三叮嘱后,和包兴一起出来。包兴此时欢天喜地,浑身充满干劲。只见李保牵着马,伺候包公上了坐骑,一路上小心谨慎,事事都安排得十分周到。
不久,他们到了京城,找好住处。吏部投文这些事,都不用包公操心,只等考试日期一到,入场应试。再说朝廷这边,自从真宗皇帝去世,仁宗皇帝登基后,封刘后为太后,立庞氏为皇后,郭槐为总管都堂,庞吉为国丈并加封太师。庞吉本就是个喜欢进谗言、谄媚奉承的奸臣,仗着国丈的权势,经常欺压朝中大臣。还有一群趋炎附势的人,和他结成党羽,明里暗里欺负仁宗皇帝年幼,妄图专权。
好在仁宗皇帝自幼历经磨难,是个英明的君主。再加上先朝元老辅佐,一众正直的大臣坚守岗位,庞吉也不能为所欲为,因此朝廷法律严明,政务还算井然有序。因为马上要举行会试,皇帝下旨任命太师庞吉为考试总裁。这下可好,不少参加会试的举子开始走后门、托关系,想尽办法打通关节。只有包公凭借自己的真才实学,参加了三场考试。到了放榜那天,因为没有走门路,包公考中第二十三名进士,但没能进入翰林院,而是奉旨直接担任知县,被派到凤阳府定远县。
包公拿到任职文书后,收拾好行李,急忙离开京城。他先回家拜见父母兄嫂,把路上遇到的危险,还有和李天官结亲的事,一五一十地说了出来。包员外和夫人又惊讶又高兴,选了个好日子祭祖,还专门感谢宁老先生的教导。过了几天,包公拜别父母兄嫂,带着李保、包兴前往定远县赴任。快到定远县时,包公让李保押着行李慢慢走,自己和包兴换上便服,一路上悄悄查访民情。
这一路发生了许多事,不过暂且按下不表。有一天,包公和包兴悄悄进了定远县,找了家饭馆吃饭。正吃着,只见一个人从外面走进来。酒保见了,连忙招呼:“大爷好久不见啊!”那人找了个座位坐下。至于这人之后会发生什么事,咱们且听下回分解。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