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滨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83章 学宫新规,穿越宋末,海上发家,先滨,镇魂小说网),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更震撼的是 “火铳水车” 的演示:当枪管改的叶轮浸入溪流,膛线的螺旋纹路竟让水流自动汇聚成灌溉的急流,比传统水车效率提升三成。马可?波罗注意到,每具水车的轴承上都刻着 的狼头与火凤凰共舞的图腾 —— 那是元军后裔与黎族工匠合作的印记。
“这些机器的图纸,” 周益递过一卷羊皮图,边角绘着铁蚱蜢振翅托起耒耜的图案,“都带着农具转化图。即便最精巧的火器设计,若没有对应的民生用法,便通不过学宫的试炼。”
暮色中的学宫,铜钟再次敲响,这次混着织机的咔嗒与水车的轰鸣。雷生抱着新完成的 “火铳纺车” 走过长廊,纺车的纺锤正是火铳击锤改制,每转动一圈,便能听见类似扳机扣动的 “咔嗒” 声 —— 但带出的不是硝烟,而是雪白的棉线。
威尼斯商人离开时,行囊里多了份《火器农用指南》,封面上火铳与耒耜交叉的图腾旁,用意大利文写着:“东方人教会我们,钢铁的价值不在穿透铠甲,而在编织黎明。” 当他们的帆船驶过七洲洋,船上新安装的火铳形罗盘指针,正以膛线刻度为基准,指向文明的另一种可能。
周益站在学宫最高处,看着弟子们在火铳纹章下研习,忽然想起苏月实验室的量子屏 —— 当年她未竟的技术伦理,此刻正以最古老的方式,在火山岩的刻痕里,在学徒们的掌纹间,在铁蚱蜢勋章的重量中,生长为可见可触的文明法则。当最后一缕阳光掠过石碑上的 “火生万物”,他知道,这不是律法的束缚,而是技术的成人礼:从此,每个发明都将带着民生的胎记,在琼州的土地上,在世界的海洋里,播种比战争更长久的希望。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